🔥 PTT.BEST 熱門專區 💬 八卦 Gossiping 😊 希洽 C_Chat 💰 股票 Stock 🏠 房屋 home-sale 🏀 美國職籃 NBA ⚾ 棒球 Baseball 👛 省錢 Lifeismoney 🚗 汽車 car 😡 政黑 HatePolitics 💻 電蝦 PC_Shopping 🥰 韓星 KoreaStar ✨ 英雄聯盟 LoL 🍿 電影 movie 🪖 軍事 Military 📡 通訊 MobileComm 🏀 台籃 basketballTW 🍼 寶媽 BabyMother 🇯🇵 日旅 Japan_Travel 🏭 科技 Tech_Job 👧 女孩 WomenTalk 👻 媽佛 marvel 💳 卡版 creditcard 👉 NS NSwitch 👉 PS5 PlayStation 👉 大氣 TY_Research 👉 婚姻 marriage 👉 台南 Tainan 👉 台中 TaichungBun 👉 Steam Steam 👉 高雄 Kaohsiung 👉 羽球 Badminton 👉 超商 CVS 👉 米哈遊 miHoYo 👉 iOS 👉 兄弟 Elephants 👉 日劇 Japandrama 👉 玄幻 CFantasy 👉 ES e-shopping 👉 WOW 👉 遊戲交易 Gamesale 👉 4X BaseballXXXX 👉 Lakers 👉 韓劇 KoreaDrama 👉 汽車買賣 CarShop 👉 機車 biker 👉 新竹 Hsinchu 👉 美保 BeautySalon 👉 串流 OTT 👉 歐美影集 EAseries 👉 手機交易 mobilesales 👉 裏洽 AC_In 👉 健身 MuscleBeach 👉 MacShop 👉 Lions 👉 FGO FATE_GO 👉 中劇 China-Drama 👉 數位貨幣 DigiCurrency 👉 暗黑 DIABLO 👉 實習教師 studyteacher 👉 航空 Aviation 👉 藝文票券轉售 Drama-Ticket 👉 韓綜 KR_Entertain 👉 美妝 MakeUp 👉 速食 fastfood 👉 手錶 watch 👉 體適能 FITNESS 👉 攝影 DSLR 👉 Headphone 👉 嘻哈 Hip-Hop 👉 轉珠 PuzzleDragon 👉 美食 Food 👉 蔚藍 BlueArchive 👉 數位相機交易 DC_SALE 👉 筆電蝦 nb-shopping 👉 軟工 Soft_Job 👉 汪踢 Wanted 👉 台綜 TW_Entertain 👉 坂道閒聊 SakaTalk 👉 貓咪 cat 👉 日GO BabyProducts 👉 TypeMoon 👉 MLB 👉 職場 Salary 👉 臺劇 TaiwanDrama 👉 海賊王 ONE_PIECE 👉 PMGO PokemonGO 👉 國營 Gov_owned 👉 碧航 AzurLane 👉 家電 E-appliance 👉 布蘭德 Brand 👉 DMMG DMM_GAMES 👉 贈送 give 👉 神魔 ToS 👉 銀行服務板 Bank_Service 👉 原創 YuanChuang 👉 期權 Option 👉 重機 SuperBike

💰 股票 Stock   »  midas82539 的全部發文

61
Re: [請益] 選擇權是好的投資工具嗎 唉,半瓶水是真的很多。 錯誤概念太多了 : 我只好引述 c_chat版有人貼文裡面的截圖 (fx作者 日本沉沒) : https://i.imgur.com/sBAKfBq.png 首先,外匯保證金跟期貨與選擇權無關。 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就跟你不會把股票與選擇權相提並論一樣。 所以像是: : 雖然推文也有說covered call可以避免 FX它不是期貨,也不會有以期貨/指數為標的的選擇權, 沒有選擇權,就不會有掩護性買權的組合。 USDJPY的漲勢跟兩貨幣的基準利率差有關,由於外匯保證金是買賣一個貨幣對, 你買USDJPY是跟券商借錢買美金賣日圓,持有期間你有USD的利息,但要支出JPY利息。 然而USD利息大於JPY,故你有正的隔夜利息。相反你作空你就要付利息差給券商。 這個就跟加密貨幣的資金費率會影響整個市場結構與供需。 台灣期交所雖然有USDJPY期貨,但由於沒有人玩,所以它的點差以今天收盤價為例: 收盤 委買 委賣 XJF06 155.24 155.1 156.5 FX 156.234 156.228 156.258 也就是說,期貨的點差是FX的46倍,也正因如此沒啥人交易。 在這種鉅額交易成本下沒有什麼討論價值。 至於FX來說,由於有隔夜利息的關係,你多空都作的波段績效會因為作空隔夜利息 而拉低,那麼為了適應你會怎麼做呢?那麼你就懂為何USDJPY會不斷漲了。 如果你不懂,那我建議你還是不要碰外匯保證金。不然你無法理解為何有些貨幣 為何會強勢而你還想去空它而虧損。 拉回來。 : 那就會是之前0206事件的翻版 賣方其實一直跟0206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如果你想靠賣方短時間暴賺, 又嫌每周每月最多只能賺權利金太慢,所以你想到要用原始保證金開最大口數。 就像有些人講的,多頭無腦SP,賠錢下周繼續轉倉,無腦賺錢。 我們就來看這個最激進的做法結果會如何: 商品:近周選 每周三賣僅剩一周到期的周選價平PUT,也就是Sell put價平裸賣,放置結算。 原始保證金:50000 (我也查不到13年那時的原始保證金多少了,雖然那時保證金應該更低,不過就 退百步以現在的5萬標準來算) 起始保證金:25萬。 部位口數: 保證金餘額 / 原始保證金,ex:250000/50000=5,為5口。 權益曲線:若保證金餘額<50000,則為0,視為全虧光破產。 我們再退50步,不管盤中價格波動導致的未實現損益是否低於維持保證金。 來看這個有賺錢就不斷加倉永遠滿倉的結果會是啥? https://i.imgur.com/KwWUofO.png 為何會直線破產? https://i.imgur.com/V3TsPwU.png 只要連續兩周跌超過10%,在口數20多口的情境下,連續賠兩周你就out了。 但是在爆掉之前你會意識到危險嗎?不會,你反而還會因為金額創高而以為抓到聖杯 說不定還會嘲笑其他做期貨還賠錢的,認為他們都是白癡,SP高勝率爽賣才是王道。 但就跟《FX戰士久留美》一樣,害你的並不是槓桿。而是你無法意識到 你借錢開槓桿ALL IN後,那些極端價格波動可能會造成多少虧損。 你沒碰到,不代表它不存在。 「裸賣ALLIN都是白癡,我加買買方弄價差單不就好了,反正我一口虧損限制住」 那麼我們來稍微修改一下規格,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時間。 只是組成200點價差單,這時一口保證金為10000,同樣以滿倉最大口數來賭 https://i.imgur.com/ly2Bnxu.png 這種也是裸賣派經常笑價差單的理由,不過他們笑得的確有理, 因為這就是很典型地,只關注到單筆的虧損已控制,但沒注意到全賠虧損 會賠多少。很諷刺地,在無視整體部位損失下,200點價差單滿倉甚至 可以死得比裸賣滿倉派還快。 至於幾口的比例最好,我認為是要看你整體部位如果結算虧損最多會損失多少 來逆推算你下幾口會比較好。剩下就是你自己要做功課了,麻煩不要問我謝謝。 : 但是本版有另一篇開啟選擇權的介紹 : 我們就根據今天的走勢(昨天收盤的突破) : 來模擬一個今天想賭一把/末日期權的人 可能真的發生的利潤 : 但是在模擬之前先做些基本解說 : 選擇權是賣方 跟買方對賭(選定某價格的多空) : 然後根據每個星期三的日盤結束決定賭場誰贏誰輸 : 買方 : 優勢:可以決定丟入多少資金(可以自己控制損失上限) : 劣勢:除非波動夠大且方向判斷正確 否則時間價值都是被賣方賺走 : 賣方:優勢只要是橫盤整理的盤 賣方躺著賺 : 劣勢:碰到極端行情且方向選擇錯誤(例如之前直接下殺1000點) 直接爆開 : 因為極端行情買方賺的都是賣方賠的 : 至於賣方的保護措施能到怎樣的程度我就沒研究 : 選擇權依據的數據是加權指數(不是期指要特別注意) : 夜盤要做選擇權不能只看夜盤的期指 會導致誤判加權的位置 : 決定勝負的數值印象是取12:30~1:30的平均價格之類的去決定 : 買方的懶人結算判斷法 : 假設我買18000的call 那星期三加權收在18300 : 那我結算的call就是大概300 唉....這些東西認真的營業員也會寫在她們的網頁吧。 到底為何連文章都不好好看。 我們就舉今天為例子好了,以今天例子來說,假設你不想猜漲跌, 所以你決定做跨式雙買,故找最接近的價平為21200。 開盤價 委買 委賣 BC 21200 35.5 33.5 37.5 BP 21200 53 51 55 以8:45剛開盤點差這樣算很正常,所以你實際建立部位會是: 履約價 權利金 損平點 BC 21200 37.5 21237.5 BP 21200 55 21145 成本 4625 結果結算價為21143,故損益為: BC 21200 價外,歸零(-37.5*50=-1875) BP 21200 價內:(21200-21143-55=2*50=100元) 扣除你當初買的成本只賺100元。 故結算後不算交易成本,你還是虧1775元。 另一個認為今天不會有行情而做跨雙賣的,它的部位則為: SC 21200 33.5 SP 21200 51 權利金 4225 結算價21143,故: SC21200 33.5 歸零,權利金全收+1675 SP21200 51 結算:(21143-(21200-51))*50=-300,即扣除收到的權利金倒賠300 1675-300=1375元。 看起來很好賺是吧?但你知道BC 21200今天最高價曾經多少嗎?166點。 也就是說,盤中你會看到你為了賺4000多結果光是Call就會有-8300的浮虧。 你會不會想砍掉停損避免拉高結算大虧?會,那這時你的損益會是多少: -8300+1675=-6625,雖然最後平盤,但你因為不知道最後收多少而停損。 最後反而是虧損的。這個在裸賣也非常的常見。 然後你事後看又會認為幹我它媽砍在阿呆山以後我停損我就是白癡。 結果由於結算日剩餘的權利金就不多,你還是會碰到拉高結算大賠的一天。 所以在完全沒有計畫跟驗證下,你做賣方也不一定會賺錢。 : https://i.imgur.com/K2T78oL.jpeg : 這是21050 call的K線 (假定你買在相對中間大概35) : https://i.imgur.com/CSU4ca7.jpeg : 這是今天的走勢 假設你在大盤21200~21250出掉大概是150~170 抓150 : 那就是丟多少進去翻4倍 : https://i.imgur.com/3QGmI4U.jpeg 至於這些價格其實每次看都會覺得舉這些例子真的很低級。 為什麼?因為選擇權價格並不是線性的,它不是跟期貨一樣永遠1跳1點。 選擇權有一個參數叫做delta,你可以把它想成履約價跟指數的距離。 如果剛好到履約價,也就是價平,那它會是1跳1點嗎?不是。 價平的話delta大約是0.49~0.53浮動。也就是大盤跳1點,你的權利金跳0.5點左右。 如果繼續漲,大盤離你的履約價越來越遠,delta會繼續增加,例如0.6,0.7。 但隨著走入價內,就跟你不會想賣當下必虧錢的彩券,交易者迅速減少下, 反映在履約價就會是點差會增加很多,委買委賣差個10~20點都很正常。 所以你真的抓的到事後看到的311點嗎?不見得。 那你可以知道它未來會漲到多少嗎?不行,因為作為選擇權價格的組成,你的: 指數最高價(未知) x 選擇權delta(未知) 在兩個變因都未知下,你不可能知道 未來到底會漲幾倍,所以實際上你只能賭你幾倍要停利。 所以你做買方你一定會聽過「幹我幾倍賣掉結果繼續漲,早知道就不賣」 這種話叫什麼?叫做無病呻吟。因為事實上你在結算前,你根本就不會知道 你的履約價最後會漲多少,甚至你也沒有把握成交價會不會打到你的固定停利價。 因為我講過了,你不知道今天最高/最低價多少,就不會知道在該價格, 你的履約價delta是多少,所以理論價格是多少,而你可以吃到這個理論價。 我們還只是單純討論delta而已喔,而沒有討論實際交易下導致的vega波動。 所以實際造成的因子至少會有三個以上。 還會這樣無病呻吟的人,講白一點就是還不知道選擇權價格的問題。 或者他就只是單純不爽在那邊靠北而已。 但如果你真的要從這種非線性的價格賺到錢,我只能說只能從你的交易紀錄 來逆推估幾倍的停利會有正的期望值。 而這不會有最佳解,因為你每一項價格變因都是隨機的。 另外像是這樣: : 在大盤超過300的時候買put (已經是當天通常買價外50~100) : https://i.imgur.com/YaXXfQX.jpeg 假設你做sp,純SP裸賣看到價格掉到8.8會怎麼做? 答案是不會做任何事情,因為過去經驗會告訴他,幹這就是要拉高結算了我現在平掉 不就是少賺8.8點還要付手續費跟交易稅,歸零都不用付欸。 所以你會不會想放到結算等歸零,會。 那最後結果呢?小賠。 但你當下會知道未來會小賠嗎?你不會知道。 相對的,有經驗一直被放到歸零的買方,他會放到8.8嗎? 不會,正常早就停損避免進一步虧損了。 那他就算後來買回會賺錢嗎?不會,因為假設他從126跌到60停損。 就算事後漲回去,由於你已經停損過一次,所以最多是打平停損但實際扣交易成本小虧。 更不用說實際上你可能會限制交易次數,而乾脆停損後就不做了。 所以你真的能從買方當沖賺到錢嗎?即使是結算日這種已經對買方最有利的環境。 不見得。但賣方同樣也是如此,因為這天才做權利金也是收得最少, 你本來就沒啥本錢來創造等待的空間。 所以說,像是: : 如果你是線仙中的仙人(多空賺到滿) : 假設今天取最高的call/最低的put : 我看了一下大概就是15x15=225 直接變成200倍 : 這樣應該符合怎麼小資金快速累積資本 一天200倍 : 台股選擇權也是辦的到 我已經看過非常多次這種結算日樂透,這種一看就知道沒交易過,或者單純想賣課 也不會跟你講實際眉角的,我只能說。如果結算日樂透這麼好賺。 那麼在你認為的12點以後價外選擇權權利金應該都會迅速的膨脹, 從而導致你的利潤倍數因為同一群人競買下侵蝕而消失。 再來實際上並不見得如此,那麼你是撿到便宜了嗎? 反過來說,這通常也是反映了當天價格波動就小到連想賭樂透的人都很少。 故你買到翻倍機會也不大。 而這就算放在非結算日通常也是同樣的結果。 因為這就是單日波動的本質,你只想要賭一天的漲跌幅,但不是每天都有大行情 故你就要面臨多次的虧損,雖然不會歸零,但累積多次的虧損還是會侵蝕。 基本上: : 所以買方的風險可控(自己決定金額) : 但是困難點在於 對於波動的預判 我認為如果格局只有停留在結算日/單日拚爆賺,你還要賭方向跟波動 最終都會是死胡同。除非你認清這條路是死路為止。 時間越短,反而越難爆賺。 交易久了你就懂了。 -- 0206其實就是2016~17年這段時間台股波動很小,乍看對賣方有利。 但是選擇權公式在數學上是公平的,價格波動小,反映履約價的點數價值也少。 所以你要大賺會怎麼做?重倉甚至集資滿倉。 在你滿倉的情境下,只要有極端價格出現,比如說那天是因為美股暴跌 導致開盤就向下跳空,而且還不斷下跌,這個時候由於你保證金剩餘資金就不多, 無法保證維持保證金的情況下。且其實券商也知道客戶部位的情境下。 券商當時在幹嘛?他們等待那些滿倉的賣方達到強迫平倉價格,然後 鋪好漲停價再市價單平倉,所以你會強制平倉在很不合理的價格,接近於漲停。 這其實跟價差單沒有太多關係,我們已經在本文驗證過了。 如果你的部位開得太大,進而導致你在極端價格結算時會大賠, 那麼有跟沒有價差單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為你結算還是會賠。 相對的,假設你是那種被笑很蠢,只用一倍槓桿來做裸賣, 或者從頭到尾都保持至少一半的資金來做價差單,而不弄到滿倉。 你的維持率可以一直保持在200%以上,那就算2/6你其實也不會太糟。 雖然最終你會虧錢,但你不會大虧也不會強制斷頭。 現在選擇權商品是已經不能用市價單釣魚了。不過相對是範圍市價單。 不過討論範圍市價單會不會複製這種斷頭事件之前,我認為核心概念 在於你至少要理解最好不要經常幹滿倉這種事情。 你沒有看過正20倍ETF對吧?那你有想過為何經理人都不想滿倉嗎? 為何槓桿型ETF的倍率就那幾個數字而已呢?這都是有道理的, 這個是銀行理專會推給你的結構債,不過跟本文講得不太一樣。 我就舉一個之前被推薦的一個例子好了:連動美債結構債 標的是10年期美債,「只要降息了美債價格漲到停利點你就可以在2年內賺6%」 但虧損的情境是,如果美債繼續跌到特定履約價,那你就要持有10年美債, 這時就不會停損,而是最壞情況下持有美債10年等待本利發完,那你至少沒賠。 有選擇權基本概念的人,你會想到啥?對,這個就是一個自組的SP裸賣。 只是它比較像美股選擇權,如果跌破執行價你就要持有美債。 那你可不可以停損,可以,但由於美債選擇權跟期貨的點差會非常大, 所以你停損也會有比預期以外更多的虧損。 像這種其實就是不保本,實際上可能會造成本金虧損的結構債。 不過理專會跟你講你最差就資金卡10年不會虧,所以不算不保本。 至於銀行/發行商會不會自己避險,這要看它的最大風險。 以這個案例來說,我會認為由於發行商最大虧損就是BP權利金, 所以它也可以直接跟你對做,然後賭今年不會降息而債券價格下探至執行價。 你要6%的利,它要你投入的本。 但如果是反過來你是類似BC的權證型結構債,那就會想影片講的。 發行商會自己買標的例如美債來避險。就跟券商發行權證也會自己買股來避免 自己沒錢賠權證爆賺要付給買方的錢。
77
Re: [請益] 續扣0050還是換台股基金 : 你給的這個連結,0050 就是元大卓越50基金,5年的報酬率133% : 排在哪裡? 第七頁 我已經很懶得講可比性的問題了。簡單舉一個情境: 如果你把所有的ETF全部丟回測來比報酬率,我想沒有一個ETF可以贏 以期貨為主要標的的加權指數正二或者台灣五十正二槓桿型ETF。 所以這代表其它ETF都是垃圾嗎? 這其實牽涉到1.方法差異 2.標的商品波動率差異 3.部位大小三種。 同樣的,持有商品為股票、期貨、債券的基金,反映在績效與最大回落 都會有顯著的差異,單純只看累積報酬率,並不能公允地說明該方法的代價 也就是你能不能接受槓桿型ETF的最大回落問題。 如果市場的多數並不在乎只想要看累積報酬率最多,那麼造成的應該不是00940之亂 而是2016年就該有00631L之亂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這代表什麼? 投資人還是很在乎報酬率與風險回落的平衡,故這種全部混在一起並沒有可比性。 這就跟你可以把00631L跟00675L拿來比,這沒有問題。 但00631L跟0050,以及跟00940比,由於商品差異就截然不同。 我並不認為有可比性,之後這種張飛打岳飛的爭論,我認為毫無意義。 至於: : 選購基金不是賭博和射飛鏢, : 就跟一般人選股一樣,先了解公司過去的經營情況 : 也就是看基本面或是看績效, 看後照鏡開車 : 選購基金等於是選擇一家投資團隊, : 投資人當然是看過去中長期績效, 和近期績效 : 篩選出投資團隊(基金) : 甚麼過去報酬率不等於未來報酬率 : 或是甚麼看後照鏡開車 : 這種其實是話術, 不知是從哪裡開始的 這個也是歷史悠久的碩士論文主題了,比如說: 朱亞琳(1988)《共同基金績效評估之研究》 這是以1976~1986,美國40個開放式基金比較研究,她發現: A. 長期而言,以何種指標衡量績效,無顯著差異。 B. 選股能力與進入時機能力對績效是有影響力。 而且當選股能力及進入時機能力愈高,基金績效會愈好。 C. 以整體績效指標評估基金績效後,在1976~1980表現績優的基金,在 1981~1986年表現並不優,故過去績效並無法保證未來績效。 為什麼? 楊倫詔(2002)《臺灣共同基金替換經理人與基金經理人操作不同基金─ 績效、風險和選股擇時能力之研究》 1. 基金經理人會將本身的投資風格(改變基金風險值)帶入共同基金 也就是說,基金的績效是取決於經理人對於部位與風險的承受度而定 2. 基金績效的改變來自於系統風險 林妤璟(2022)《基金績效指標是否能預測未來基金報酬?台灣基金市場實證》 針對台灣發行的一般型、科技型及中小型等三類型基金進行研究,探討基金績效持續性 評估,結論是歷史績效指標較好的基金,後續投資組合報酬並無顯著大於歷史績效 較差之基金,故基金績效並不具有持續性。 「這些都是學術象牙塔自認做比較回測就寫的垃圾文章吧」 Jack D Schwager(2012),Market Sense and Nonsense: How the Markets Really Work (And How They Don't) 他現在還是一家海外基金ADM Investor Services Diversified Strategies Fund 的基金經理人,現役的。 他就自己說明他平常在幹的事情,模擬回測。 我們就公允地把方法分成三種: a. 只選過去報酬率最佳的避險基金 b. 只選過去報酬率最差的避險基金 c. 平均分配給所有的基金(共23檔) 為了公允起見他還特別找不同方法跟投資標的,比如說裡面有完全delta中立策略 量化追方向的趨勢跟蹤、只做空的指數、財務困難/重整指數、可轉債套利、 新興市場的日本、拉丁、俄羅斯、東歐、亞洲指數、多策略混合指數、 能源類股、科技股、醫療類股指數、事件導向指數。 回測時間是1992~2011,該書2012出版。滿有誠意了。 結果很有趣:過去績效最好的基金,還會輸給平均分散甚至只選最爛的基金。 不論是拿前三年、前五年累積報酬最佳都是一樣的結果。 所以呢,像這樣的說法: : 應徵工作時,A拿出過去一堆優異的學經歷, B甚麼都沒有 : 或是C過去表現平平(大學讀私校), 最近一年表現很好(研究所考上台清交) : D過去表現平平, 現在也是表現平平 : 假如你是老闆, 你會說過去績效不等於未來績效, 或是看後照鏡開車 : 然後押寶B和D ? 這跟擲爻有何區別 : 每個老闆都是錄取A, 然後也會給C一點機會試試, : 因為A的績效一直很穩定,C則最近有顯示出它的潛力 : 然後滾動式檢驗其工作表現 : 很多人都以為買了就是一成不變, 實際上大家都是滾動式檢討, : 先多方篩選, 錄取有潛力的員工(基金), 然後滾動式檢討工作表現 : 不是重壓單一支,也不是單筆進場, 分批進場或是定期定額 : 投資個股, 不也是先做好功課, 了解公司經營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投資 : 而且也是有賣出時機, 就是公司績效有問題時 : 並不是買了就不會賣 其實就僅存在你的想像而已。然而想像並不能幫助你理解現實, 特別是現實並不見得跟你想像相符的時候。 以業內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來說,他也是認為過往基金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 故正常人經常以網站的基金累積報酬率來看,本身就是一種邏輯上的錯誤。 因為對於基金來說,這是一個會互相競爭搶超額報酬率的世界,而所有人績效 看的到,所以當你發現有特定風格/選股/方法論的基金績效優於自己與大盤, 基金公司會做什麼事情? 他們會推出同質的基金來模仿。 然而在上一篇文講到了,一旦方法被發掘並普遍模仿,這個策略就會相對 因為競爭而"擁擠",然而方法的鎖定標的是有限的,僧多粥少會導致熱門方法 的標的利潤下滑。 此外就是這些標的會賺錢,可能源自於剛好基本面對該類股有利。 比如說典型的,因為疫情關係導致的封城、運費飆漲所導致的航運股大漲。 然而解封後市場環境改變,船運類股就不見得能保持上漲的方向。 再來股票型基金大多會有大量的股票現貨,這導致它們先天上就是一個 極度仰賴多頭的環境,如果該市場是呈現像是2020~2021年的多頭暴漲, 而且他是採用追高殺低的趨勢跟隨方式,那它績效就會很好。 然而如果是2010~2017年的台股,長年都是區間,同樣的方法績效會非常差。 因為市場價格就對追高殺低不利。 同樣的,你用delta中立例如雙賣策略,在2012~2017年你績效會很不錯。 然而19年以後,這個方法會吃屎非常的正常,因為價格就已經不是區間。 最後則是風險,我們講過了,主動的卓越績效除了仰賴選股外,也必須要重壓 才可能打敗相對平均分散的ETF與大盤報酬,所以主動基金的績效,其實反映著 經理人偏好高風險重壓的特質,而不見得是選股優異的優勢。 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 人其實是天生很容易被誤導的生物,特別是缺乏方法論驗證自己論點歸因的人。 有沒有可能真的有基金管理人長期能打贏大盤。 我不知道,理論上有可能有。然而問題在於,單純以往年績效, 你並不能輕易地分辨它是真的有選股擇時的超額報酬能力,還是說他剛好碰上了 方法上可以賺大錢的好時機。而這兩者最終結果都是可以造成報酬率顯著上升。 然而現在方法能大賺,能代表過去也可以大賺嗎? 不見得,這要看過去市場的價格波動度與類股表現而定。 你要高報酬,不是要在部位上重壓而增加回落風險, 就是採取多因子多策略,但也會擔負過去回測過度擬和, 你只是暴力算出一個剛好可以賺到過去最多錢的最佳解,但這不見得代表 未來價格也有這種特徵。你追求的因子優勢,可能在不久的未來被驗證為幻覺。 這些都是有代價的,但作為基金,這些其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你有沒有話題性 讓投資者誤以為你買了就可以賺錢,並不會意識到那些看不見的成本, 如何在長期中累積成為一筆可觀的錢。 至於如何被避免愚弄又不想花時間,我想就回歸到最基本的。 如果你只想追求市場報酬,那麼ETF就已經夠了,ETF本質就跟業餘運動比賽 或者業餘賭博一樣,你可以贏的前提,就在於你犯的錯誤比競爭者少。 並等待對你有利的時候。特別是你已經知道未來基金績效與過往績效 無明顯相關,但是費用率與權益曲線有顯著的負相關,且超額報酬並不穩定 那麼這就是一個以比成本最低而相對有高IRR的賽局,而不是冒險以高費用 賭有優於大盤的IRR賽局。 --
Re: [請益] 續扣0050還是換台股基金 討論被動追蹤指數基金的ETF,跟主動式基金誰較好, 首先你必須要了解,基金跟銀行是怎麼靠銷售基金賺錢的。 而他們怎麼在你眼皮下扣除權益值,也就是: A. 交易成本類:手續費/稅費 B. 內扣費用:經理費、保管費、後收型分銷費、信託管理費(銀行) 有些網站或者銀行他會跟你說去他們買不用繳手續費,但實際上這類後收型基金 會有一個你看不到的成本:分銷費。 這個東西最早是1980年代美國基金搞出來的,基金公司必須要給予銀行誘因 理專才會有動機代銷,但錢要從哪裡來?答案就是你這個投資人。 以美國的12(b)-1費用來說,這類作為對銀行的行銷費用,會以0.2~0.3%內含扣除。 台灣則是0.4~0.6%,股票型基金大多為0.6%。 搭配提前解約內扣的遞延手續費,你就可以懂他們是怎麼從你手上確保行銷費。 假設有一檔基金是以1%等差為遞延手續費,若你在以下的期間內解約需內扣: 未滿一年:解約當下淨值*-4% 一年:解約當下淨值*-3% 兩年:解約當下淨值*-2% 三年:解約當下淨值*-1% 超過三年:無遞延手續費 那麼搭配分銷費大致你拿到的淨值會是: 年度 遞延手續費 分銷費 淨值扣除額 0 -4% 0 -4% 1 -3% 0.6% -4% 2 -2% 1.2% -3% 3 -1% 1.8% -3% 4 0 2.4% -2% 5 0 3% -3% 6 0 3.6% -4% 7 0 4.22% -4% 由於有遞延手續費的懲罰條款,所以基金並不怕你提早解約。 而理性下你只能等遞延手續費結束,然而由於分銷也是內扣,故實際上你放越久, 對於基金來說這個你不會看公開說明書,看了你也不在乎的0.6%內扣分銷費 長期累積下也可以確保足夠的行銷費用,從而從你的手中確保給銀行的獎金。 羊毛終究是出在羊身上的。 雖然理論上,直接先付手續費的前收型就可以規避這種問題, 但為何台灣主要都是標榜0手續費的後收型基金呢? 因為你各位多半都只會看0手續費。甚至作為挑選基金的標準之一。 甚至這個是內扣費用,所以在帳單上你也看不見這個隱形成本。 接下來我們談被動跟主動基金的內扣費用差異,所導致的績效良窳問題。 主動跟被動是完全不同的思維,被動就是完全放棄選股跟擇時,做ETF公司 會委託指數公司做一套編列指數,成分股比例、每年調整次數都寫好。 它只期望賺到這些成分股在調整前的市場報酬。 主動基金要贏,就只能靠擇時與選股來拚,也就是你看到的一些號稱smart beta、 期權策略、XX因子(EX:高股息,動能),或者XX產業,以10檔以內重壓超過50%成分股 只要選股或是擇時是可以不斷成功的,那麼它可以贏ETF。 然而問題就在於,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舉一個遊戲為例子來說明好了。 我們假設有一個射擊對戰遊戲A,它是一個最多4v4人類的零和遊戲。 只有你殺光敵方隊伍成員,或是達成任務目標你才會贏該回合。沒有和局機制。 假設有一個人偶然地發現一個bug等級的方法: 他發現這遊戲的射擊判定寫得很爛,例如狙擊槍不會有彈道計算, 僅僅是你的狙擊鏡準星為基準,開槍的指到對方就算打中,但遊戲並沒有考慮到 如果玩家在開槍瞬間用滑鼠左右晃。所以這時判定就會變成整個左右晃的掃射寬度。 當然,如果他不講自己用,那他可以創造可以多次重複的優勢。 然而如果他寫成攻略文公開,使一堆人模仿。 或是其他人研究他到底是怎麼把我打死的,而發現這個bug而公開這問題。 在公開後所有玩家都能模仿這個優勢,那麼對原先用的人來說會造成什麼? 由於一堆人用同樣招數跟你廝殺,所以這個方法就完全沒有優勢了。 你還要想怎麼防治這個bug招,例如丟閃光彈避免對方瞄到你之類的。 那這跟股票與金融市場有啥關係?有,因為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 你可以看到像是古典的技術分析方法,特別是追高殺低的趨勢追蹤, 大約在1970年代以前是很優秀的做法,但隨著像是丹尼斯公開後, 這個東西也開始被其他人模仿用,甚至賺他們反向的停損錢,順勢系統 雖然還是可以賺錢,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賺。 基本面分析也是一樣,單一因子比如說本益比在現在大多已經失效。 諷刺地是,如果有一個人公開了他怎麼找到便宜但有價值的股票, 那麼這個方法就會被不少人競爭而競買同樣公式下浮現的標的。 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就是股價反應攀升的速度,會遠大於你期望變便宜的速度。 因為會做的都已經知道了,而多人競爭下而導致擇時的時機更為稀少。 當然如果這些標的股票,最終因為大盤漲而賺錢,那他還是可以獲得市場報酬。 但單純的單一因子的擇時選股方式,已經很難達到超額報酬了。 結果來說,就是雖然金融市場價格並非完全隨機有效率,但隨著知識與資訊的普及 超額報酬的獲得機率會越來越低,最終導致市場波動越來越快,越來越有效率。 主動基金要贏就只能再從部位跟持股的調節來著手,而達到ETF漲, 但是他持有比例高於ETF,所以反映到報酬率才能打贏。 然而你的盈虧都是反映在部位 x 價格波動,所以這個代價就是反向時你就會落後。 另外由於你的部位增多,而且會需要調整所產生的交易成本, 基金還是會把這些錢的來源,用同樣伎倆來跟投資人收,也就是內扣費用。 基本上由於內扣費用已經先行扣除了,所以你在權益曲線上看不到。 只能從同性質但不同內扣率的基金/ETF來逆推出差異在哪。 在台灣,兩者的內扣統計量為 ETF 基金 差異比 眾數 0.44% 1.76% 400% 中位數 0.36% 1.49% 414% 平均 0.37% 1.38% 378% 最大 0.49% 6.11% 1247% 最小 0.18% 0.03% 17% 我們就退百步,不討論極端的最貴內扣,就看最頻繁出現的眾數, 來當作你隨機射飛鏢買基金/ETF,大約內扣費最有機會是多少。 兩者還是差了4倍。 0.03%那個如果你要問的話,那麼低的內扣率大多是貨幣基金。 因為交易成本跟外匯保證金一樣,已經反映在買賣的點差裡面了。 不過你要買貨幣基金...算了,你要買也是可以。 拉回來,在擇時/選股等方法論的因子投資,長期會因為被公開與模仿下 而逐漸喪失超額報酬,主動基金只能靠部位控管來試圖打贏。 並以內扣費用來確保交易成本跟獲得最基本的管理收入, 那麼這兩者一來一往下,會造成什麼問題? 答案就是,大多數時刻,基金的年化報酬會低於ETF。 資料來源: https://fund.cnyes.com/search/?focusTab=1&order=accReturn5Year 內扣費用參考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 https://www.sitca.org.tw/ROC/Industry/IN2211.aspx?pid=IN2222_01 2023年年度資料,定義為各基金內扣費用基準。 定義參數: 資料區間:近3年。由於基金年度成立年差異會導致不一致,故採用近3年。 低於近3年成立的基金不納入,因為我沒原始資料。我也懶得弄了。 報酬率:由於我內扣費用是用2023年資料,避免用到之後的未來資料, 故採2021~2023/12資料。 超額內扣:主動基金-ETF內扣百分比差額,顯現主動基金內扣比ETF多收多少 IRR:2021~2023年IRR 內扣佔比:超額內扣/(主動IRR-被動IRR) 若主動IRR-被動IRR=0,則為100%。代表它本來是能贏的,但因為超額內扣 才導致它打贏的超額IRR又藉由內扣而扣回到自己手裡。 這個數值是有些人會反駁:只要基金賺得多賺的比內扣高不就好了。 然而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年分報酬率都一樣,避免不同年份的累積報酬率差異迷思 我們用年化報酬率來算平均每年報酬,而主動基金每年贏被動基金的超額報酬, 它又藉由內扣費用扣除了多少百分比,最後形成你看到的權益曲線。 以下是不同產業風格的股票型ETF/基金的差異: 5G 代碼/統編 名稱 內扣 報酬率 超額內扣 IRR 內扣佔比 00881 國泰台灣5G+ 0.44% 20.47% 6% 77549343 元大全球5G關鍵科技ETF基金 1.19% 14.63% 0.80% 5% 30% 42532205 路博邁5G股票基金 2.28% -12.27% 1.10% -4% 17% 電子股 0052 富邦台灣科技指數 0.19% 14.28% 5% 0053 元大台灣電子科技 0.34% 14.69% 5% 73989256 景順台灣科技基金 1.75% 14.55% 1.49% 5% 100% 18480065 安聯台灣科技基金 1.75% 59.09% 1.49% 17% 12% 綠能/電動車 統編/代碼 名稱 內扣率 報酬率 超額內扣 IRR 內扣佔比 00896 中國信託臺灣綠能及電動車ETF基金 0.44% 14.95% 5% 88185256 國泰全球智能電動車ETF基金 1.17% 19.47% 0.73% 6% 56% 73694788 合庫AI電動車及車聯網創新基金 2.29% -8.17% 1.85% -3% 66% 你可以看到,在這三個類別中,只有安聯台灣科技基金有打贏。 而為啥它能打贏,就它持股是重壓像是力旺的高價股,所以反映在價格波動上, 就可以打贏相較59%台積電的0052。這個時候"因為超額報酬而把超額內扣比稀釋" 的說法才會成立,然而在以上有同性質、具有可比性的10個例子中, 成功的例子也只有1例,相較你更容易看到劣於只想賺市場報酬的ETF, 甚至實質績效還劣於ETF為負值的也有,你就知道就連基金要打敗大盤, 如果你公允地算ETF跟年化報酬率,那麼很難有基金能長期大贏大盤與ETF。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個回測並沒有預設你是多久贖回,所以以分銷費跟手續費用 就不會考慮,如果你是實際買入的,大概贖回拿到的錢多半會更少。 那麼基金是要怎麼適應ETF這種"威脅"?很簡單,就不要跟它硬拚就好。 所以你可以在基金清單看到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雖然基金還是有1000多檔, 但實際上跟ETF同台競爭,或至少在名稱上就跟你說我要跟你拚的基金很少。 大多數還是從其他ETF並沒有涉足的市場中,來繼續用本文講的方法維生。 至於ETF近年發展還反而造成金管會認為"有害",只能說真的很少的人 會注意ETF跟主動基金,它們為何會能造成績效差異跟內控比問題。 而僅僅是從很表面的片面就來斷定誰優誰劣。而主動式基金內扣普遍高於ETF 就算管制ETF讓它更難推出新商品,我想也無助於投資者選擇基金。 因為實際上內扣的差異與結果就在那邊。算過不會想買的人就是不會買。 -- 如果你說公會網站的合計費用,首先由於手續費跟成交稅是論件單次收扣, 而該年度資料為該年度買的人總共花了多少錢在交易成本上。 那麼有沒有可能該基金的交易成本,即手續費跟交易稅為0? 有,但這代表什麼?由於目前基金有後收的分銷費機制,你能說 含交易成本為0代表真的為0嗎?不見得,因為它實際會有被歸類到其他沒有被統計的項目 比如說我們講的基金對銀行的分銷費,以及如果從銀行買的,那麼還會有銀行承辦 的信託管理費,這些都是看不見的。重點是公會網站也找不到費率, 所以我就簡化成只算內扣費用。但就算只算內扣,差距還是很明顯。 00733它的策略就動能,雖然測量方法跟古典的不太一樣, 但它的目的終究是捕捉比大盤波動更大的股票並買進。這個方法的代價就是 由於動能並不是長期存在,所以你必須要定期汰弱存強,這種方法論的ETF, 就算化約成ETF也不能輕易地降低費用。 00757則是另一個問題,它就典型的重壓10檔高持股。 但問題是它是買美股,所以管理費上必須考慮有買賣匯差的損失,所以它的內扣費 會有1.14%其實很正常。因為相較於其他也是追蹤NYSE FANG+指數的主動型基金, 一樣,我們只抓同樣追蹤指數,具有可比性的ETF與主動基金比較: 名稱 內扣費率 00757 統一NYSE FANG+ ETF基金 1.14% 14692623 瀚亞美國高科技基金 2% 摩根基金-美國科技基金A股(美元) 1.8% https://i.imgur.com/guYDDnS.png 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yp011000.djhtm?a=ACPS56 你可以自己輸入看看。 至於00757為何在2021有巨額的追蹤誤差,你跟同期的USDTWD比就知道了。 https://www.tradingview.com/x/aAm0kclM/ 這個就因為ETF它持有美元換算成台幣時的匯差,因為同樣價金的美元只能換 更少的台幣,而一旦匯率回歸到它的平均兌換持有成本左右,追蹤誤差就會減少。 但就算退十步考量匯差,不論境內境外,基金績效還是劣於ETF是可見的事實。 至於00733並沒有相對也是追蹤中小型A級動能50指數的主動型基金, 由於連追蹤標的都不同的基金,客觀來說並沒有可比性。 故不討論比較績效差距。 如果你喜歡這種張飛打岳飛的比法,那我無話可說,你高興就好。 對,這個就v1.3版本的bug,1.4就被修復了。所以1.5以後你碰到的, 其實都是已經玩到就算不開鏡也知道狙擊槍準星就在螢幕正中心, 所以假如你可以做到不靠準星也可以打到人,那你就會比別人多0.1~0.2秒的反應優勢。 由於狙擊槍傷害是最高的,所以這種適應的打法還是有效。
41
Re: [請益] 為什麼當年雷曼等到大幅降息時才破產 雷曼兄弟在次級房貸風暴前,他做的事情是什麼? 他是散戶最愛講的「危機入市」,當時市場有沒有開始警覺有違約風險? 有,所以針對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價格開始飆高。 你有選擇權賣方的經驗,你可以把它想成純賣方,裸賣的那種。 沒有的話,你就把它想成一種保險公司賣的保險。 當你覺得你買的公司債/債券可能會因為債主倒閉/跑路而變成呆帳, 連本金都收不回來,那麼你可以買CDS。我們就定為5年的契約吧。 那麼在契約之內: A. 承保的標的沒有一個爆掉變成違約:那你損失保險費(權利金) B. 出現違約(債務違約、公司破產,重整):賣方承擔賠償,本金它賠給你。 所以這個東西,其實就是賣「有人違約的保險」 雷曼當時就是認為,當時的權利金很高,如果它賭對了,實際違約合約跟 它賣的CDS契約比例相較較少,那它就可以賺取買方恐慌下付出高昂的權利金。 然而,很可惜的,它太低估了系統性風險,也就是真的出現了金融危機 導致違約率飆高,這些被轉嫁到你身上必須結算的CDS你根本賠不完。 CDS的歷史期貨價格不算是很好找,ETF也大多是從次貸風暴以後才出現的。 雖然不太精確,不過故姑且裸賣Sell put來比喻好了。 我們假設你發現一個似乎必勝的方式: 「如果我找標準差3倍的價外只做sell put,也就是說在99.73%的情境下 價格根本不會到,平常爽賣,危機加倍」 https://www.tradingview.com/x/1smBOoiW/ 嗯,很不幸地,之後9,10,11月都跌破過。而且正常的情況下,因為不會碰到, 所以權利金正常都非常少。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會小賺大賠高勝率的賽局。 那麼如果真的一次碰到的話,以這個方法來說,你後來要12個月才能彌補 單次履約結算的損失。 雷曼兄弟更糟的是,它是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其他家投資銀行 想弄掉的CDS,都給它承接而成為賣方。最後就變成它手中滿手鬼牌的情況。 部位增大+違約合約激增=大賠。就算事後風波平息CDS權利金下跌又如何? 當下它的本金根本不夠賠,破產後的行情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已經破產了。 -- 破產還是要清算跟把剩下殘值分一分賠錢阿,只是夠不夠賠就不知道了。 如果你是問:買保險的人買到保險公司(賣方)倒閉,那保險不就沒有保障? 我只能說,這本身也是一種風險。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定100%完美 轉移風險你就鐵定不賠的商品。 所謂的套利是指你真的不會賠的那種,比如說期現價差套利。 CDS這種賣方其實就只是交易而已,不論是期貨、選擇權商品 價格波動變大導致的權利金暴漲是不是很難得?是 但這代表未來價格一定立刻慢慢變小?不見得 所以你認為的"價格很高太貴"那只是你主觀地認為太貴而以。 但在選擇權的模型中,價格很貴,代表著數學上:這個履約價履約機會增加。 因為價格波動率變大了,所以才會相對變貴。 那麼未來有沒有可能變得更貴?有可能,而不是不可能變得更貴。 有的人永遠不會懂這點,認為價格應該要符合預期,最後反向就會付出代價。 你知道有哪些狀況會反映到權利金會變大嗎? 而CDC的本質是要賺什麼? 那麼按照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雷曼當初大筆承接成為賣方的利基是啥? 而它的風險是什麼。如果你都懂了妳不會有這種質問。 本質上來說沒錯。
Re: [請益] 真的有高手全職當沖能存活5年以上? 還是講一下吧,盡信書不如無書。特別是僅只引錄一小段像這樣: : https://i.imgur.com/SQIgwad.jpeg 那麼問題來了。我想在這邊應該有不少人曾經認真地以當沖與全職維生 但最後你很少看到有人能長期的撐下去,這群人應該並不是單純只想賭而已 他們也是拿了自己的錢去賭,去交易,甚至花時間復盤,在網路上找方法 偷看別人的對帳單試圖能找到它怎麼做的,乃至去租別人策略、買課買別人方法 買書試圖偷學到別人的經驗與方法。 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為什麼? 因為答案很簡單,你面臨的是一個價格最為隨機、最有效率、以及交易成本最高 的市場。 之前我記得有人問過威廉指標吧,反正我也無聊就捏一個古典的威廉策略 參數:14天 威廉指標=(近14天高-收盤價)/(近14天高-近14天低)*100 這東西其實就是KD的RSV,也就是單純以近期極端價格波動來算出目前價格漲跌比。 只是測量定義恰巧跟RSV相反而已,所以值>80為超賣,<20超買。 我們不會知道交易當天的最高與最低價,所以最高與最低都以昨日的統計值。 避免回測有用到未來的數據造成邏輯錯誤。 商品:小台(2001~2024/3) 規則: 1. 前值<=80,今值>80,本日開盤價做多,收盤平倉。 2. 前值>=20,今值<20,本日開盤價做空,收盤平倉。 https://i.imgur.com/1vQLEDH.png 有的人可能買了券商的程式交易軟體,以為交易成本就是稅+手續費。 但實際上你交易還有一個隱形的成本:委買委賣點差。 由於這是個很典型的開盤即進場的方法,所以你實際上想要立刻成交, 那麼以多單來說,你買入要跟委賣對敲,會加一點成本;平倉要跟委買對敲, 會扣一點成本,故你實際的點差為兩點。 如果你每天都當沖,含兩點的點差成本累積起來就是那麼多。 OK,我知道一定有人會這樣說:「呵呵,反著做不就賺錢」 那麼我們就把方法反轉,看結果怎麼樣: https://i.imgur.com/c5Z9DEP.png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不論你按照規定做,或是把方法倒轉。 你每次交易的次數都會面臨點差,故成本累積起來,還是會拖累整體績效。 當你發現怎麼跟你想的不太一樣,而且有時候你的腦袋會告訴你: 「幹我覺得目前盤勢有點怪,出量感覺要衝了,我要不要反過來做」 你開始有加入跟原本規則無關的因子,而產生有時符合規則,有時反過來做。 公允起見,我們就用隨機變數RAND()來模擬,取小數第三點。 若R>0.5則照規則,<=0.5則反著做。誤差值0.001。我們就叫做"主觀威廉"好了 https://i.imgur.com/7PhuJ9d.png 這個主觀版很可能就是你當沖的結果。首先你的方法不論照著做或反著做都不會賺錢 有時候運氣不好,你剛好切換時都骰到賠錢,最後還是抵不過連續虧損而累積大賠。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如果你沒有方法,最好不要貿然地直接做當沖。 直到你找到一個似乎可行的方法再說。這個才是你要有的基礎概念。 至於那本書講的方法,你應該要想的是:如果這有效,那為何他願意告訴你? 特別是你已經知道,在這個領域要找到一個可行方法已經不容易, 為何他還要告訴你而增加自己的交易時競爭對手?增加自己的交易滑價成本? 其實道理很簡單,裡面講的有可能曾經有效,但現在已經無效了。 比如說選擇權價平的套利模型,這個東西目前已經是無效了。 作者在2017年想過,在夜盤流動性很低的環境下做過的方法, 你想不會有機構或造市商,進一步寫成程式來對鎖住價差嗎? 而且你成立的部位都會有點差,故實際上現在你全部考量進去再看 你會發現大多無利可圖,因為利潤為0~1點。 至於自由人跟很常見的利用個股期低流動性做的吃豆腐tick流, 由於你的利潤其實來自於提供流動性跟你成交的造市商損失,正常你不是專門 每天一直滾動調單賺他的錢,跟他每天對做的獲利相比,他不太會理你吃豆腐。 但巨人傑的做法是持續地滾動不斷地吃滑價,他的獲利就是造市商的營業損失, 故最後就被造市商抽單抽走流動性,逼他買現貨股票避險後,造成期貨與現貨損失。 這個則是另一種常見的,利用制度特性的策略無效,因為這是零和市場。 你賺的錢多半是別人賠的錢,而對方最後也會修正做法而讓你的方法失效。 你的方法可能在早年有效,但隨著市場與競爭者的進步,方法難免會失效。 當然,那本書其實比較偏向過來人的心法,如果你真的想偷學對方的 當沖方法,那麼我可以說你會浪費錢。因為他不會講,正常鑽研這一塊的人 由於他多半已經花費極大的時間在上面了,心態上也不太會願意公開避免失效。 至於你是本來就愛買心靈雞湯系列的讀者,那這本書可能對你有幫助。 剩下我只能說,與其努力地用新台幣賠錢練當沖。 不如先找到可行的方法,事實上當沖不見得是你累積財富最快的方法。 你可以想想看,像是風格型etf,他們的每年調整成分股是每天都會調整嗎? 不見得,而是每季甚至每半年才調整一次。為何他們要這樣做?這樣做有啥優勢? 而他們要賺的是怎麼樣的錢,如果你想通了,那你就懂方法不會只有當沖。 高周轉不見得代表高速累積,低周轉也不代表你會累積的慢,擇時也不代表 你就能趨吉避凶,而也可能在大波動的日子你卻沒有進場而軋空手。 你的獲利重點,其實就是在你待在市場多久,你有沒有控制你的損失, 以及你有沒有時間等待波動剛好在你獲利的方向上。而這跟你的高低周轉無關。 如果你的方法不會賺錢,那麼在當沖的高交易成本下,高周轉可能只會增加 你賠錢的速度而已。而這並不是你當沖做得不夠,而僅僅是你還沒找到可行方法。 如果你當沖無法賺錢,不然換其他方法或商品,或許你就能找到。 -- 你拿成功者反駁,跟我講為何有不少人會嘗試當沖但最終失敗的原因 本身並不是互斥的邏輯。就跟你看到別人成功,不能保證你也能模仿成功。 你拿出來反駁的人,我相信你只要有花大量的時間找資料 你可以得知這些人的方法,比如說你舉的孝廉幫始祖自由人吧, 他最早在某討論區講的手法你知道嗎?而這些方法為何成功 他們成功的背景資料,比如說1999~2006年的大台點差與每筆交易狀況你知道嗎? 你不知道吧,我花時間買資料跟弄了一個資料庫研究了,所以我知道他講的東西。 基本上它就是利用當時的集合競價導致的短暫價格時間差,做tick流。 他第一次公開講的東西,當時市場根本沒啥人懂他在講啥, 所以他很自然地被罵很慘,然而這系列方法到2010年後就開始會失效, 最遲2012年會完全無效。 因為隨著造市商在鋪單上的適應與改進,你手動搶不過對方的程式。 但最有趣的來了,他們還是可以把這些東西包裝成課程賣給你(笑) 我就看過他們賣過一次,好像15000吧。雖然我沒買就是了。 這個環境就是這樣,你花大錢也可能會買到已經過時失效的東西, 該方法的剩餘價值就是包裝成課程在當智商稅賣你的瞬間獲利。 有一段時間有些人會熱衷的看權值股。 為何他們要看權值股,你想想看哪些人才做得到,他們要做多久,有沒有特徵 你如果有辦法找到,那就是基於吃它們豆腐的策略。 但市場的參與者本身會不斷適應跟進步,所以基於特定權值股監控策略 只能靠著制度的5秒集合競價規定勉強能做,但隨著逐筆交易後 你要靠同樣邏輯打,你比不過現在制度下價格跑的速度, 制度變了,以前的方法當然也會失效。 你當然可以拿這些人來嗆,但是你知道他們當時的方法, 現在還會有效嗎?那麼拿可能失效的方法來嗆「怎麼不會成功」 本身不僅沒有意義,還特別愚蠢。 拉回來,那他後來是怎麼做?轉作波段,像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山不轉路轉 方法失效了,就再找方法適應市場而已。 你講的那些人,他們也會不斷地變跟適應市場,而不堅守當沖這塊。 那你呢? 這大概跟譯者與編輯有關,比如說書裡面有講公式原理跟如何運用該國常用 軟體來設定,編輯可能認為這東西翻譯了也不會有實用性,那它就會刪掉。 不過內容實用性其實要看讀者而定。
32
Re: [心得] 股市小萌新的心得 : 1.本金多,或者是證券商願意給你很大的額度去下單。 : 我個人當天買進額度只有一百萬。 : 如果本金有到億,或是額度有到億,那勝率會提高很多。 : 拿當沖來說,這麼大的金額你只要沖贏一次,就有幾十萬到百萬的收益。 : 就贏那一次,手上就有本金了。 商品:近月台指期貨(1998/7/21~) 保證金:1億 原始保證金:以1998/7/21開盤價為基期,8131*200*0.05=81310 規則:保證金/原始保證金,得出最大口數後all in無腦多當沖,開盤買收盤平倉。 次日損益/原始保證金繼續all in。至金額小於原始保證金無法交易為止。 https://i.imgur.com/NMY8kEm.png 相對地,無腦空 https://i.imgur.com/0euPUQO.png 當然,你事後論大概會講:幹我就爆賺下庄不就好了? 然而你看你的方法在破產之前還撐過了最大跌幅又創新高, 你在無法知道下一筆盈虧前,只會認為這就是聖杯,笑死人了誰跟你單筆幾% 我下個月就是台灣首富了,我不allin繼續滾我她媽不就是白癡? 故以人性來說,由於你不會知道爆賠的那一天,所以你會遵循這個allin方法 賭到最後。 再來就是一個很常見的概念混淆,「停損」 我們把剛剛的無腦空改為停損空,每次每一口交易最多虧100點。 然後依舊以22.5倍槓桿極限all in賭下去。 https://i.imgur.com/gKDNzTC.png ok,似乎活得比較久了。但稍微有腦袋的人,動腦想一下就會發現, 雖然你每一口都"停損"控制在100點,然而你的部位並沒有控制,永遠是拿 賺到的錢繼續allin賭,沒有錯,這個在連續賭贏時可以迅速地創高, 但最終還是會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大賠之後你也很難再賺回去。 故你要避免大賠,還是在整體部位損益的虧損幅度,而非單筆或單次的虧損幅度。 這也跟本金大小無關。如果你還是不懂,那麼你這輩子的權益曲線 大概就不出上面三張圖的樣子。 但倘若你的整體虧損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了,那就代表你能賺錢了嗎? 很可惜的,並沒有。上面只是講你怎麼做不會破產,但不代表你就能賺錢。 如果你的方法不會賺錢,或者它其實僅僅是依靠著賭大小的隨機來賺錢, 那麼在多次的交易之後,你還是無法賺錢。 就比如說我們再改良成每一次整體只會虧5%,而每日都當沖。 我們就只用當初一倍的保證金,約162萬來做台指期。 https://i.imgur.com/zrnhWZs.png ok,你可以活到現在了。但由於你的方法無法賺錢,所以你還是會賠錢。 我想大概不少人會卡在這裡,我只能說,沒有必要因為資金周轉率最高, 而不斷地去挑戰價格最隨機,不論你做多或做空都無法佔便宜的當沖, 來企圖找到聖杯。而是先從最基本的年化報酬率,來做為衡量基準 事實上你不需要找到完美的聖杯,你只要找到年化報酬率為正的方法 只要你願意去按照計畫去做,並控制你的整體風險。那你才會有機會逃離 上一張圖的宿命。 -- 我所討論的命題,在於無控制虧損、僅單筆控制虧損、總部位控制虧損下的存活性差異 以最簡化的規則來去除策略對權益指數的正面/負面干擾。 由於每個時期價格波動並不一致,長期可視為隨機,故才有回測驗證的參考性意義。 當然你認為沒有參考意義,那你高興就好。 停利與停損我個人認為在當沖來說,只要你的價格波動打不到停利。 而長期交易紀錄反映出商品單日價格就是打不到你的停利,從而滿足你的 預期期望值,那麼你還是會破產。假設你有基本的VBA語言能力, 寫一個簡單的巨集試算表來計算在單一投注比例下,不同賺賠比與勝率下的 破產機率矩陣:https://i.imgur.com/BAZfSNL.png 然後你寫一個賺賠比2:1,比如說就最簡單的100點停損200點停利; 通常回測結果你還是無法獲利,這個時候還是要看你的停利到底會不會打到。 如果不會打到,而你的交易累積的賺賠比其實接近1:1而已,但你的勝率又低於50% 那麼由於你還是拘泥在低波動的時區,不論時間與波動都是有限的, 最後你的破產/賠錢機率還是會比你預期要高。 因為實際上賺賠比就是沒達到你要的2:1。 自己做啊。不然哩
64
Re: [請益] 為什麼不是選期貨是選正二? 簡單回一下。 你要做期貨的話,至少幾個基本觀念你必須搞懂: a. 曝險比例 以現股來說算曝險比例很簡單,即:單筆價金 / 總證券戶金額 比如說你現在有100萬,你買1張00631L,價格194.1,共194100元。 簡化敘述不計交易成本下,你的曝險是19.4% 但期貨不一樣,期貨你是針對指數做買賣,所以在契約上會寫該契約價值 等於標的期貨指數 * 最小跳動點數,假設現在小台為20200,則你實際做的 是一個價值1010000的期貨契約,但你只需要最低44750就可以做。 那麼你實際的曝險比例,則是 交易契約價值 / 自有保證金餘額 也就是1010000 / 44750 =2257%,這個才是俗稱的槓桿與曝險 那麼槓桿太高會發生什麼事情? 那就是你的錢實在太少,經不起商品隨便的波動。 反向你的錢就會面臨追繳跟斷頭風險。 比如說: 20200 * 0.98 = 19796 (19796-20200)*50= -20200 (-45%) 44750-20200=24550,低於維持保證金。 也就是說,一個月只要盤中跌2%,你就要補錢了。 雖然說: : 我知道期貨會有斷頭的問題,補保證金就是了 : 這樣理解應該沒錯吧?想問一下大家 但你知道要補多少嗎?要補多少才會達到所謂的安全? 那麼: A. 你定義的安全是什麼? B. 你要怎麼測量要補多少錢才能達到你認為安全的目標? 你知道你要放多少錢,才能抵擋多少的盤中未平倉損失? 而怎麼換算出你放多少錢才夠不用擔心營業員打電話叫你補錢。 你問我知道嗎?我當然知道,但我幹嘛告訴你? 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課題才對。如果你連這都沒做,那你最好不要做期貨。 b. 動態調整200%比例 一般人都會認為,我幹嘛浪費錢付在ETF的內扣管理費用上。 但你跟它績效的差異,往往就在這一點上。槓桿型ETF的每日再平衡部位 來維持200%曝險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期貨指數的波動所造成的損益,也會改變你當下的曝險比例,比如說 假設你拿20萬做一口小台,你的曝險比例約為505% 在虛構的三個月,假設每個月皆漲5%,那麼你的曝險率變化為: 餘額 曝險比 期貨點 比例 結算價 損益 200000 505% 20200 1.05 21210 50500 250500 403% 21210 1.05 22271 53050 303550 333% 22271 1.05 23385 55700 359250 281% 你看到了什麼?只有餘額增加嗎?但餘額增加同時也代表你的曝險比降低 這代表說你的資金運用效率開始下滑,那麼你要拉回接近505%的曝險比 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逢漲不斷加碼,來達到同樣的獲利率。 然後逢跌你就要減碼,不管你事後看是不是砍在阿呆谷,按規則你就要去做。 你看到的內涵管理成本其實多半就這樣來的,你要維持淨值整體200%的曝險率 那麼你必然必須每日調整部位,而產生不小的交易摩擦成本。 而這給人手動作其實是很反人性的,因為你要追高殺低。 如果你不做的話,如果你肯公允地把交易績效跟00631L比的話 正常你的績效大概會跑輸它,因為你缺乏一套動態管理規則,也無信心去執行, 你的資金運用效率很容易輸給專業的基金管理人。 特別是你的資金規模會遠低於ETF淨值,所以你必然會擔心 「我現在加碼如果反向我扛的住嗎?」行為上多半反而更保守。 那這個以購買ETF為外包代價多少,就1.15%的內扣成本而已。 你當然可以嫌貴,但同時也要問你自己,你可以做到跟ETF公開說明書的規則嗎? 如果你不行,那為何還要冒險自己做呢? c. 波動風險 不過槓桿型ETF要長期持有,我認為是多半在價格波動風險上有一個誤區 既然你要抱多年的話,那麼你要看的極端價格波動,就不是月,而是年。 最極端的價格波動就08年金融海嘯,以標普SPY跌50%、正二版的SSO跌87% 也就是說如果你可以接受盤中未平倉損益是-87%的話,那基本上沒問題。 但如果你覺得-87%很多,那就最好先算在極端價格下,你買幾股最多損失幾% 你控制好你的曝險,知道你最差會賠多少了。你才可以按照計畫持有。 否則按照人性,你是抱不住的。特別是你聽信某些人講all in你就all in的那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