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TT.BEST 熱門專區 💬 八卦 Gossiping 😊 希洽 C_Chat 💰 股票 Stock 🏠 房屋 home-sale 🏀 美國職籃 NBA ⚾ 棒球 Baseball 👛 省錢 Lifeismoney 🚗 汽車 car 😡 政黑 HatePolitics 💻 電蝦 PC_Shopping 🥰 韓星 KoreaStar ✨ 英雄聯盟 LoL 🍿 電影 movie 🪖 軍事 Military 📡 通訊 MobileComm 🏀 台籃 basketballTW 🍼 寶媽 BabyMother 🇯🇵 日旅 Japan_Travel 🏭 科技 Tech_Job 👧 女孩 WomenTalk 👻 媽佛 marvel 💳 卡版 creditcard 👉 NS NSwitch 👉 PS5 PlayStation 👉 大氣 TY_Research 👉 婚姻 marriage 👉 台南 Tainan 👉 台中 TaichungBun 👉 Steam Steam 👉 高雄 Kaohsiung 👉 羽球 Badminton 👉 超商 CVS 👉 米哈遊 miHoYo 👉 iOS 👉 兄弟 Elephants 👉 日劇 Japandrama 👉 玄幻 CFantasy 👉 ES e-shopping 👉 WOW 👉 遊戲交易 Gamesale 👉 4X BaseballXXXX 👉 Lakers 👉 韓劇 KoreaDrama 👉 汽車買賣 CarShop 👉 機車 biker 👉 新竹 Hsinchu 👉 美保 BeautySalon 👉 串流 OTT 👉 歐美影集 EAseries 👉 手機交易 mobilesales 👉 裏洽 AC_In 👉 健身 MuscleBeach 👉 MacShop 👉 Lions 👉 FGO FATE_GO 👉 中劇 China-Drama 👉 數位貨幣 DigiCurrency 👉 暗黑 DIABLO 👉 實習教師 studyteacher 👉 航空 Aviation 👉 藝文票券轉售 Drama-Ticket 👉 韓綜 KR_Entertain 👉 美妝 MakeUp 👉 速食 fastfood 👉 手錶 watch 👉 體適能 FITNESS 👉 攝影 DSLR 👉 Headphone 👉 嘻哈 Hip-Hop 👉 轉珠 PuzzleDragon 👉 美食 Food 👉 蔚藍 BlueArchive 👉 數位相機交易 DC_SALE 👉 筆電蝦 nb-shopping 👉 軟工 Soft_Job 👉 汪踢 Wanted 👉 台綜 TW_Entertain 👉 坂道閒聊 SakaTalk 👉 貓咪 cat 👉 日GO BabyProducts 👉 TypeMoon 👉 MLB 👉 職場 Salary 👉 臺劇 TaiwanDrama 👉 海賊王 ONE_PIECE 👉 PMGO PokemonGO 👉 國營 Gov_owned 👉 碧航 AzurLane 👉 家電 E-appliance 👉 布蘭德 Brand 👉 DMMG DMM_GAMES 👉 贈送 give 👉 神魔 ToS 👉 銀行服務板 Bank_Service 👉 原創 YuanChuang 👉 期權 Option 👉 重機 SuperBike
https://i.imgur.com/3dvCuoA.jpeg
https://i.imgur.com/lh3rLhA.jpeg
https://i.imgur.com/y9JJIpI.jpeg
結果被做把手的廠商洩漏了XD 目前看起來沒EVF/熱靴/機械快門 Orz L mount版的 GF/GX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4.20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716346097.A.15C.html
manure54321: 沒EVF跟熱靴...嗎? 05/22 10:49
Zeika: 看起來很大台是我的錯覺嗎 05/22 10:52
allen0981: 是模特兒頭太小還是機子太大 05/22 10:53
xoy: 等一下,這Model的姿勢是看EVF還是LCD? 05/22 10:53
canandmap: 第3張的MD,左眼那邊感覺很像是用P上去的... 05/22 11:06
DaMaoMi69: https://i.imgur.com/9TBf41H.jpeg 05/22 11:07
pennymarkfox: 所以它比a7c2還小台嗎? 05/22 11:18
ddkkz2003: 機頂看起來像是熱靴蓋 05/22 11:18
fromia: 沒evf會有人把相機貼臉拍嗎 05/22 11:26
asters: 佛好醜 哈哈 05/22 11:30
blackjade: 看起來好大 05/22 11:31
karco: 沒機械快門跟EVF感覺又是另一台FP 05/22 11:35
lef1986: 這就可換鏡的Leica Q啊 05/22 11:41
wsx7516twtw: MD左邊眼睛眉毛全沒了 05/22 11:41
smallpig02: 女朋友一號二世 05/22 11:45
murmur38: 第三張是AI生成的是嗎 05/22 11:50
dorbeetle: 照片是真的嗎 怎麼感覺好~大一台 05/22 11:53
momokoshi: 每張圖都有熱靴蓋,為什麼說沒熱靴? 05/22 12:00
momokoshi: 機械快門又是從哪邊看到的? 05/22 12:01
momokoshi: 沒背面照,第三張圖又貼眼使用,為什麼會說沒 EVF? 05/22 12:02
momokoshi: 而且這外型明明比較貼近 gm 系列,和 gf、gx 根本不像 05/22 12:04
rosseforp113: 三小啦第二張那個人到底會不會拿相機 看了好躁 05/22 12:05
a0987957502: 有時候忘記正在用GR我也會LCD貼眼XD 05/22 12:10
hsin0111: 幫原po補充,目前rumor表示機頂是冷靴,沒有接點,先前 05/22 12:54
hsin0111: 洩漏的圖片上也沒有EVF。 目前大家比較好奇的是,到底會 05/22 12:54
hsin0111: 不會有後轉盤。期待晚上的發表會啊 05/22 12:54
LeonX1025: 滅火了 05/22 12:55
NewTypeNeo: 機背這麼厚啊 05/22 12:56
kenny72014a: 做冷靴真的不知在幹嘛 05/22 12:57
msucoo93: 我感覺比較像GF9,因為那一小段突起+螢幕可翻 05/22 13:04
NewTypeNeo: 因為他搭配的電子快門無法用閃燈吧 05/22 13:06
kslxd: 這台大小怎麼跟中片幅差不多w 05/22 13:09
kslxd: 究竟是臉太小還是單純圖出錯了 05/22 13:10
tia999: https://i.imgur.com/CBW9pEI.jpeg 05/22 13:18
smileahpain: 如果是vlog取向,冷靴很可能是給裝麥克風用的? 05/22 13:19
tia999: 如果照片比例是真的這大小應該比,Leica Q還大不只ㄧ個 si 05/22 13:20
tia999: ze 05/22 13:20
msucoo93: https://i.imgur.com/yDe6Oyy.png rumor看到的 05/22 13:29
smileahpain: 外觀其實很不錯,只是機械快門這刀太重了。 05/22 13:30
dcshoecousa: 沒EVF沒機械快門沒熱靴,難怪這麼便宜換算台幣大約4 05/22 15:01
dcshoecousa: 萬多 05/22 15:01
heavenbeyond: 把相機做的很小,然後因為太小了不好握持,需要額外 05/22 15:06
heavenbeyond: 加錢買把手。商人真的是相當聰明 XD 05/22 15:06
hsin0111: 照匯率算約NT48000多 猜台松定價會在62000上下 05/22 15:08
airnoon: 我覺得單機52900,含20-60 61900? 05/22 15:18
canandmap: 會不會是初號機閹割一堆功能,然後二號機、三號機才慢 05/22 15:34
canandmap: 慢加回來? 05/22 15:34
souvlaki: L mount有什麼餅乾鏡嗎? 05/22 16:07
DaMaoMi69: 聽說這次pana會出26mm f8的餅乾鏡 05/22 16:15
DaMaoMi69: 剩下有sigma的i series 05/22 16:15
NewTypeNeo: 錄影的這些功能都沒差 05/22 16:42
diablohinet: 看起來就像是全片幅版的GF9 05/22 16:44
eson031545: 模特兒到時候換有村架純來代言就好了 05/22 16:44
heavenbeyond: 全片幅最大光圈僅F8的鏡頭... 存在過嗎 @.@ 05/22 16:52
dcshoecousa: 聽說kit是包那個F8的餅乾鏡 05/22 16:58
smileahpain: 有存在過啊,16 mm f 8 hologon就是 05/22 16:59
smena: 是body包鏡頭,總之就是機身蓋可成像化 05/22 17:09
yellow528: F8的餅乾鏡…. 05/22 17:14
hsin0111: 這次還會發表一顆18-40 也是可能包成kit賣 05/22 17:21
cklppt: 這還是餅乾鏡 我記得之前有哪家出過一個機身蓋鏡頭 也是 05/22 17:45
cklppt: 手動F8 厚度跟機身蓋差不多 = =+ 有人記得嗎? 05/22 17:45
cklppt: 查到了 O家M43 15mm f8 等效30mm 05/22 17:46
airnoon: 26mm美國是單機預購禮,不知道台灣有沒有 05/22 17:54
airnoon: https://i.imgur.com/Abkvolv.png 05/22 17:55
airnoon: https://i.imgur.com/siYlDW9.jpeg 05/22 17:57
yellow528: 這顆F8鏡頭的定位是什麼啊… 05/22 18:28
xoy: F8?Nikon的26跟Canon的28都是F2.8吧? 05/22 18:31
airnoon: 鏡頭蓋的概念吧?樓上也有說m43以前就有出過鏡頭蓋型的 05/22 18:32
airnoon: 餅乾鏡 05/22 18:32
xoy: 這離鏡頭蓋還蠻遙遠的,M43餅乾鏡有20跟17(?)也都沒這麼小的 05/22 18:33
xoy: 光圈 05/22 18:33
airnoon: 我覺得要看價格欸,現在還不好說 05/22 18:35
xoy: 很懷念當年的GF1+20/1.7 05/22 18:37
yellow528: RF28mm的光圈F2.8都有點美中不足的感覺,這顆還F8,真 05/22 18:46
yellow528: 的定位很微妙 05/22 18:46
PF30: sirui 先把樣機提供給副廠開模做商品? 感覺圖片可信度不高 05/22 18:52
smileahpain: 先看一下散熱問題,如果沒問題真的會很心動 05/22 19:19
kenny72014a: 不,M4/3還有比那兩顆更扁的原廠鏡,O家的9mm f8 05/22 19:37
xoy: 我說M43那兩顆是餅乾鏡,這顆26/8厚度就餅乾鏡的程度,稱不 05/22 19:52
xoy: 上機身蓋,Nikon的26跟Canon的28也都是餅乾鏡不是機身蓋的程 05/22 19:52
xoy: 度 05/22 19:52
dddaiel: 這外型和設計語言,只做錄影也是挺妙的 05/22 19:54
canandmap: M4/3也有出過14mm f2.5的餅乾鏡,比20mm f1.7還更餅 05/22 20:32
canandmap: 只是知名度沒有20mm f1.7那顆高就是 05/22 20:32
blackhey: 這麼大台還沒EVF很慘誒 05/22 20:36
blackhey: 富士有出過一顆24mm F8 05/22 20:38
devin0329: 沒EVF……GG 05/22 20:53
cranelin: 比想像中大台,感覺操控可能不太好~ 05/22 21:05
azhu: MD圖是合成的吧 比例沒弄好 05/22 21:54
losel: https://youtu.be/GoNdA7VfaHs 05/22 22:03
xoy: https://youtu.be/xRULM5-qFA8 05/22 22:05
canandmap: 直播連結: 05/22 22:08
Roset: F8… 05/22 22:11
MaXDDDD: f8基本不用對焦吧!送的話其實不錯~ 05/22 22:20
idfzmx: 機子顏色都不太喜歡…怎麼不出個皮質色 05/22 22:38
tyf99: 這麼小,居然還有跟S5ii同級的IBIS 05/22 22:57
NewTypeNeo: 各家評測也都同步上了 相機感覺還不錯 比預期的好 05/22 23:05
NewTypeNeo: 看 05/22 23:05
heavenbeyond: 樓上那個測試主一開始就吼了一句:"no evf drives me 05/22 23:06
heavenbeyond: crazy"。所以看到這我就沒再看下去了... 05/22 23:06
RieX: 感覺滿喜歡的,對P家不熟,請問他們的鏡頭選擇多嗎? 05/22 23:12
smileahpain: SIGMA出給MILC的鏡頭都可以裝、Panasonic本家鏡頭 05/22 23:17
smileahpain: 有錢還能買Leica我認為比起荷包,選擇算多 05/22 23:17
canandmap: 和其他家相比偏少些,但定焦部分基本上該有的都有了 05/22 23:17
canandmap: 變焦個人覺得還是需要類似M4/3那種10-25mm f1.7的鏡頭 05/22 23:18
canandmap: 光圈不用做到f1.7那麼大,做到f4我就很滿意了 05/22 23:19
canandmap: 除了smile板友說的,也可以轉接Canon的EF鏡 05/22 23:23
boyo: 我看dpreview上一直有鏡片脫膠的案子 松下還是先解決一下 05/22 23:24
boyo: 24-105甚至50/1.4這種高價鏡都有 05/22 23:25
canandmap: 全部的S鏡都有這種災情嗎?還是只有特定的S鏡才有? 05/22 23:25
boyo: Widespread issue Lumix S lenses? 05/22 23:28

👉 攝影 DSLR 版:熱門文章

51
[新手] 準備入坑Sony, 請教鏡頭選擇 買相機的理由是每次出國都會跟朋友借相機 (謝謝朋友XD) 去過了沖繩還有東京,想想應該要自己買一台了 他的相機+鏡頭是A7M2+28-70mm F3.5-5.6 為了避免亂買鏡頭,所以想確認平時常用的焦段還有光圈 決定把這兩次出去玩的照片丟進LR,然後把 ".lrcat" 丟到LR Dashboard看一下 Total Files(樣本): 1275 pcs Aperture Usage(光圈): f5.6 (298 pcs) > f4 (171 pcs) > f3.5 (128 pcs) Focal Length Usage(焦段): 28mm (731 pcs) >> 70mm (127 pcs) > 34mm (98 pcs) 不知道看這個準不準,但可以給大大們參考一下 看起來我不是拉到最廣就是拉到最遠 預 算 : 100K 用 途 : 旅遊/風景/人像/紀錄生活,應該很少拍影片 品 牌 : Sony 詳細說明: 目前看上A7CM2,銀色的機身真的很好看 感覺預算也無法再捏上去其他更高檔的全片幅相機 鏡頭選手如下: 1. 【24-105 F4】 這是我最最一開始考慮的鏡頭,只因為覺得想試試看 85mm or 105mm 拍人像 但這顆鏡頭實在是有點舊了 加上以後有考慮入手70-200,所以暫時先不考慮這顆 後來就看到了 20-70 F4 2. 【20-70 F4】 重量:488g 去了日本之後,用 28mm 拍風景或神社都覺得不夠廣 加上看了LR Dashbaord覺得自己焦段的使用頻率 廣角 > 望遠 以及這顆的售價也在預算內,主機+鏡頭 100K內 但也擔心說會不會自己覺得 20mm 也不夠廣,想上到 16mm 之類的 雖然有去實體店面看過這顆鏡頭,但是無法體會 20mm 在戶外拍照的感覺 想著想著後來就看到了 24-70 F2.8 GMII 3. 【24-70 F2.8 GMII】 重量:695g 一來是為了 F2.8,二來是他是GM鏡 (畫面品質應該比較好吧XD) 但這顆售價+主機會稍微超出預算 也不知道我這種新手菜鳥,需不需要用這麼好的鏡頭 要說晚上拍照,我猜把A7C2 ISO拉高一點,照片也能用 而且也怕說 24mm 會不會不夠廣,說不定 20-70更適合 雖然我喜歡 F2.8 的背景虛化,但也在想說是不是 F4 就夠了 譬如說 F2.8 的背景虛化到我自己都辨認不出到底是在哪拍的 沒用過這麼大的光圈,只好在網路上爬文找資料找心得 若我亂形容亂比較請見諒QQ 以上是我對於 主機+三顆鏡頭 的想法 先感謝看完文章以及以下留言的大大們~ -- 這個我有考慮過,原文補上後面兩顆鏡頭的重量 (488g vs 695g) 拿了A7C2 + 20-70 F4覺得還行,但重點是我只拿了1分鐘XD
42
Re: [閒聊] 小相機到底哪裡難做??? 我第一篇文用運動相機和手機來舉例算我表達能力不佳, 因為它們算是其他產品了,容易導致問題失焦, 但我只是想從中表達以下觀點: 就社群內容創作者、一般素人的市場,我認為相機廠該 focus 的痛點是: 輕巧方便少配件 (App傳輸/控制、內建/無線 mic、IBIS) 錄影佔比增加 (專用紅按鈕、翻轉螢幕) 能應付多比例裁切的素材 (4K) 偶爾慢動作 (60/120p) 能基本應付低光 (換鏡/片幅) 最後是受眾外觀偏好 (少一些陽剛味) 而該市場可接受的妥協: 稍微犧牲一點畫質 (不用超高像素超採、不用專業 codec、不用超大光圈) 稍微犧牲一點速度 (不用堆疊) 稍微犧牲一點耐侯 (不用防滴、過熱不要太扯即可) 稍微犧牲一點人因 (不用 EVF、不用太多按鈕、觸控也可、不用大握把) 接著看廠商近年來的嘗試,以 Sony 為例: RX100系 → ZV-1 以最低成本試探市場需求 (check) 而這個市場的確是存在的,所以才會有接下來的發展: Type 1 → ZV-1M2、ZV1F 進一步探索市場定位和手機的分界線在哪 (check) APSC → 6700、FX30、ZV-E10 三區分支 (check) 135 → 7系、FX系、ZV-E1 三區分支 (check) (靜態市場則往 1、9、R、C 系繼續發展) 從這邊可以看出來,Sony 的確就是有正確掌握市場痛點、 謹慎探索受眾對專業度的妥協下限, 所以才會賣得這麼好,也能證明我提出的並不是偽需求, 以最低研發成本用 RX 改 ZV 來試水溫、 不亂跟復古市場就可以看出 Sony 的 PM 不是等閒之輩 現在我理解不能的地方在於, 其他廠商怎麼好像有點 get 不到點 (富士那種策略不在探討範圍) Canon 的 R 系還算反應迅速, 但 PowerShot V10 就割到太超過,解決的痛點太少 Panasonic 就更謎了, 之前推出 m43 G100,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試水溫完全失敗, 然後接下來的態度開始詭異: 「G100 不專業哦?那我給你超肥的 GH 可以嗎?」 「啊啊~ GH 太重是嗎?我想想哦~」 「嗯... G100 一定是畫幅太小,可是 S9 全幅又很燙,不然限時 15 分怎麼樣?」 不是啊.... Type 1 就算了,m43 這個畫幅一定是能跟手機拉開差距的, 有人說輕便鏡頭要另外開發, 但 Sony 有一堆三方,不也是親自做了幾顆小鏡頭給 7C? 更何況內容創作者和素人也就只需要幾個基本焦段而已, 再者,現在 S9 的機身塞得下全幅 IBIS,m43 所需要的機構空間一定是更小的, 高位元率、超採無法做小? OK,S9 的 Open gate 就準備了低位元率,所以受眾是能接受的, 而且為什麼 S9 有 Open Gate? 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受眾要拍直幅,而這點 m43 更有天生的比例優勢, 就像 GoPro 開始用更方正的 sensor 一樣, 最後加上 LUT 功能,這些在在都表明 Panasonic 是有意識到這個市場的, 只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一直選擇性的忽略 m43 開頭的「M」真正的意義, 目前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相機部門預算不如 Sony... 我很喜歡 Sony 的東西,但我其實更是一個 Lumix 粉, 因為我第一次認真學影片製作就是從 GH5 開始使用的,不到半年又再買了 GH5S, 對這個品牌有特殊感情,直到現在還是很懷念 Lumix 對膚色的紅潤演繹, 所以覺得 Panasonic 一再一再地錯過大好機會很是可惜 最後提一下我原本的附加問題,我原本是疑惑: 現今市場的手機、運動相機、m43 等小畫幅拍 4K60 已行之有年, 為什麼全幅相機 4K60 大多數仍必須裁切? 閱讀吸收了網友意見後,我的理解是: 小畫幅的受眾或應用場景對畫質可能比較不敏感, 所以能以跳採、或較節能的有損編碼方式來推行, 而 APSC 或全幅的部分,廠商比較不願隨便推出犧牲畫質的選項(?), 也就是說,如果全幅藉由跳採/編碼來犧牲一點畫質的話,當然可以做到無裁切, 例如 Canon R6 的跳採 4K60、甚至是 a7SIII/ZV-E1 的跳採 4K120。 反過來說,如果小畫幅想要有更專業的品質, 那在取樣和編碼環節就免不了需要增加體積來堆散熱,當然也會變大 (如 GH7) 至於為什麼全幅廠商不願像 R6 一樣推行跳採無裁切的 4K60 到更多機身 (如 a7IV) 這個大概只能問天了 這樣的話,我的問題就會變得比較電子工程面向了,這部分我智能不足: 今假設有兩個 sensor,一個全幅、一個 m43,且假設兩個解析度相近, 現在已知「取樣完」以後,接下來資料處理的難度就已經跟 sensor 尺寸無關了, (也就是說編碼「全幅的 4K60」和編碼「m43 的 4K60」是沒有區別的,運算量都一樣) 那如果回到「取樣當下」,更大的 sensor 是否會更難、更耗電呢?為什麼? -- @babeneso ✽ ✽ ✽ Une des meilleures tables, vaut le voyage. -- 對,我的意思就是 GH7 當然能做,而且也是很好的機器, 但同時也可以把錄影功能做一點降級, 另開輕便產品線,以 tuber 市場來延續 GM1 的精神, 就像 Sony 把一些舊機種轉型成 ZV 一樣,市場就在那,不曉得有什麼因素不做 我也這樣覺得~但我是覺得不用手把啦 哈哈 女生真的會對重量很敏感,能少一克是一克 QQ 原來如此~~感謝解釋!! 我手上有 Pocket 3,也覺得當 LCD 小到這個程度是真的沒法看了 你的觀點也是有道理拉 就像 Nike 賣的不是鞋,而是運動精神和潮~ 可是合不合腳,好不好活動也很重要...吧 哈哈 抱歉讓你重複三次 QQ 我資質駑鈍 師兄你好,我覺得蝙蝠俠的目的是借古鑒今,沒有情緒性批評的意思 你懂佛法,和塵世眾生計較可能對修行不利
neso  ·  攝影 DSLR  ·  2024-06-07
76
Re: [閒聊] 小相機到底哪裡難做??? 同款不同師傅。 比方說Z6/Z5的sensor大小相素差不多,但兩個就是有差。 一般而言,你要達到4K60傳輸速度就得越高,那就得把頻率提高。 但代價就是高頻線路造成的niose就跟著拉高。 在全都數位的環境比較不是問題,但在sensor那些高頻 就是緊貼著類比的像素,這會對影像品質造成負面影響。 手機可以透過大量後處理,但對高階相機而言這個就會是一個取捨了。 過熱也是一樣,手機可以用相對簡化的ISP處理產生一個可接受的 影片,但高階相機要有更強的影像處理功能做出區格, 而且也得提供更多功能以符合各種專業需求、例如RAW輸出。 這些功能也都會增加計算量、而反應到散熱需求。 另外一個跟大家認知相反的是,手機晶片因為量大整合性高, 大多會用更先進製程。但相機因為量少客製化高,製程大多 會落後手機晶片幾個世代。這樣一來一往也造成相機晶片 有更大的限制,比方說手機CPU頻率及性能大多是遠超相機的。 當然,相機也是可以用更先進製程以及想盡辦法把體積縮小, 但那種產品的價位就不是一般人負擔得起,而專業使用者 的需求也不是在體積能否縮到極致。 -- 寫半天你還是沒搞懂我的意思, 事情沒有那麼陰謀論。 我知道的中低階大概都在25nm左右, 日系單眼用ASIC或許會到十幾nm吧。 但都離手機用的5/7nm有段距離。 至於不同製程的成本可以參考這個。 https://reurl.cc/RqQd0n 兩個都有,sensor設計SN比在專業相機要求更嚴格。 而ISP除了比手機有更多樣需求外, 規模偏小也造成製程沒法用最先進的。 你這邊有個誤區,快3倍是指哪邊快3倍? 在sensor規格不變的前提下,塞個高性能ASIC不會讓4K30直接升級成4K120。 直接換上手機晶片是可以多很多應用APP但對相機就真的是附屬功能。之前就有人出Android 相機,但一直沒成氣候也是有其原因。 雖然手機的ISP性能也越來越強,而且必要時也可以透強大的CPU/GPU做為輔助。但對專業相 機很多其實是性能過剩而消費機市場也早被手機市場吃得差不多了,所以相機ASIC就一直往 不同的路在走。我知道像大M跟海思也都有用自家的手機ISP做產品,但也不會拿手機晶片直 接用。 就訊號處理而言,跟sensor 堆在一起的大多是前處理,也就是最終產生Raw。 而一些我們常講的影像處理(ISP),像降噪轉YUV這些的,是有另外一顆ASIC、 例如Nikon的Expeed。 可能大家希望相機能有手機的大小,Z9或A1的性能吧。 最近有點迴光反照 我知道,主要是要說明訊號處理有前後, 堆疊的大多是前處理。 先進製程是很少用在相機,但相機出貨量得看你怎麼定義「相機」。 若是包括IP Cam或行車紀錄器之類的話,量其實也很可觀。 而像一些IP Cam的影像品質也都有手機水準,運動相機有些也是用IP cam的chip去做。 雖然這塊市場是一片紅海,不過單就量也是很可觀。 另外一個玩法是堆疊,或許之後AI晶片會用堆疊的方式弄上去。 其實Sony的sensor製程很先進,大家講的黑科技很多就是Sony在製程上的領先才做得出來。 只是這個不像邏輯晶片那樣是用nm級數去看。 日積電做的是邏輯晶片,全域快門是做在sensor上,後者還是sony獨家自己掌控。 會設在熊本是要就近服務sony這個大客戶,因為跟sensor堆疊的邏輯晶片就是TSMC代工的。 其實這部份有會專門的IP做處理,而不會直接把PD點丟給CPU算。 Canon的話應該是一開始就得規劃專門硬體對PD資料做統計處理(statistic),不然AF性能會 嚴重受限。 這個算是很基本的功能,有些Sensor本身也都有支援PD pixel的處理,只是功能相對陽春些 。 功能取捨也不限於此,比方說運動相機也是相機,但它不能換鏡頭也沒IBIS。 但就功能來講它也符合需求,也有一定市場規模。 而前面也有人提,無反太小除了握持外,也得考慮跟鏡頭組合後的平衡,不是越小越好。 ㄜ...你可能要去了解一下什麼是SOC。 它是將整個系統(相機或手機)多數元件直接做在一顆晶片上,所以你沒有辦法「回收」裏頭 的CPU。 那些電子垃圾剩下的價值大概是提煉裏頭的高價金屬。 ㄜ...你真的從頭到尾都沒搞懂我在講什麼。 不會你也把做相機當成在光華商場組電腦吧... 照網路上的消息,永諾就是用Snapdragon 670G做為它無反相機的核心。 但除了多了很多APP外,你也沒看到有什麼逆天的影像品質。 不過我也沒買過,或許有買的大大可以分享一下心得。 這種拿上一代手機晶片做其它產品的例子也不少,我知道大M也有出SDK在賣。 價格也沒有最新產品那麼貴,畢竟算是phaseout的產品就加減賣、甚至有些是在清庫存。 現在如何我不確定,我記得GoPro以前沒有自己做晶片,有些是買安霸的IC。 或許還是有在更新,只是目前這個市場成熟且一片紅海,大家就更成本導向。 其實,像Android要掛一顆FF sensor並不需要整個系統重寫。 若MIPI的界面接得起來,只要把sensor driver弄好 然後3A的功能大多數IC vender也都會提供。 反倒是對焦要花點額外功夫。 因為手機大多是用相對簡單的actuator,運作的特性不同、 控制應該會有所不同才是。另外手機也不會針對各廠鏡頭的 卡口規格提供控制模組,這部份也是系統廠自己要想辦法。 不過IC Vendor也會針對大客戶的客製化需求有留彈性, 所以再怎麼樣也不用系統重寫。這也是為什麼像永諾這種小公司 也可以弄一台Android相機,但問題並不在於要把系統點起來。 就我前面講的,雖然CPU/GPU等等元件性能是手機強得多, 但ISP的性能並沒有比較強,而且高階相機的需求也跟手機有差。 更重要的是ISP HW並沒有複雜到需要用高階製程來生產。 以8K30來講ISP HW Pipe只要能做到1G Pixel/Sec 就可以處理8K30的需求,這個用1xnm製程來做就應該很夠了, 這還是只考慮只有一個ISP HW Pipe的狀況。 並不是不用先進製程就是老舊,各個模組本來就有它適合的製程, 用更高階製程並不會提供更高效能。像HBM也是用14nm左右 但沒人會講它是不思長進。 而永諾的Android相機也可以說明,不是掛上手機晶片相機性能 就會飛天。 說明一下,高通這些手機晶片接的MIPI是數位界面, ADC是做在sensor內部。 這些功能IC廠會提供客製化界面給一些手機大廠,所以要改也是可以。 但像statistic這些是ISP HW做死的, 若有額外需求也很難用CPU/GPU做即時計算, 因為那些都是跟讀Raw同步處理, CPU/GPU再怎麼快都得等Raw讀出來。 另外CPU/GPU效率不比特化的硬體而且還很耗電。 相機跟手機IC廠叫得出名號的幾家他們的ISP都是自己做的,因為這個是他們產品的最重要 功能、 只有小廠或部份本業不在此的大廠會買現成的IP兜。 而當中日系專業相機大廠的ISP本來就很強, 基本上不用懷疑他們會做得比手機廠爛。 例如Sony也有做專業攝影機,怎麼有可能比手機廠不懂怎麼做ISP? 總之,相機不是簡單由製程或CPU/GPU性能決定其影像品質的。 大哥,Sony 跟Canon都有工廠在生產Sensor了,你怎麼會以為他們沒有像樣的IC design te am? 我也沒講手機的ISP爛。只是你跟另一位仁兄只看製程跟部份效能就一直否定相機廠,才要 解釋相機廠做的沒有比較差罷了。 望所周知。 你怎麼又把先進製程跟影像品質混為一談了? 若這論調成立,那永諾那台早就是史上最強無反了,人家可是用高通手機晶片耶。 可以同一晶片做平行處理。 有些手機在讀Raw的同時,會同時產生統計資料以及縮圖,所以在Raw讀完就可以馬上送給3A 跟AI engine做平行處理。 一般3A是給CPU做,有些手機晶片會鎖一顆CPU專門跑3A,快的話在下個RAW開始讀前就可以 把結果算出來。 不過Sony手機怎麼做我就不太確定了。 你不會不知道,跟Sensor堆疊的那片邏輯晶片,是Sony設計請TSMC代工的吧。 然後你還會覺得Sony的IC design team不怎麼樣? 我想講的是這點。 效能高跟能否把影像處理好是兩件事。 好比你把一個垃圾演算法丟給超級電腦跑,速度再怎麼快也只會產出垃圾。 好奇你怎麼知道永諾那個沒有用內建的ISP。我查了一下沒找到,或許這邊你有內幕知道他 是用哪家ISP。 Sony在tape out的時候是可以採用先進製程沒錯,但成本可能是4000萬鎂跟6億鎂的差別。 你可以嘴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用設計成支援8K60,這樣不是更好。但現實Sony的Marketing就 設定在4K60,而影像品質跟錄影規格都達標的一般製程當然會因為成本考量而出線。 總之,你不在業內很多我們理所當然的事你搞不懂我也不怪你,那我也就不再多費唇舌了。 所以我說,你真的不懂。 ISP最重要的就是演算法怎麼設計,那些硬體要怎麼設計都是要演算法先確定。效能則是看M arketing跟演算法需要多少計算量而決定。 若你不信我可以找個有做ISP的人問,看倒底是我在唬你還是你自己搞不懂。 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看。 ISP比較像是一個客製化的硬體加速器。它可以用更用效率的方式做影像處理, 但也不是萬能的。像3A的統計值可以用硬體加速,但後續處理就比較適合 由CPU處理、GPU也不太適合。比較像是多方合力把影像處理及儲存的工作做好。 也因為是多方合作,你只提升單一一個性能並不會對結果有太大的影響。 例如把CPU速度拉高,也只是增加耗電然後閒在那邊。 ISP的演算法精進,也是各廠一直在努力做的事,並不是只有性能的改善。 很多人愛用手機去比相機,像8K30。這個在消費機還很流行的時候也常看到。 某家廠商號稱有些超級功能,但實際上都是有些條件限制又或是實用性不高。 我以前就有做過一個號稱可以做120FPS連拍的功能, 但看它的畫質我就知道我是在做垃圾功能... 在專業相機上,新功能的採用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更細。 你可以罵心態保守或擠牙膏,但有些細節正是成就這些相機的專業所在, 只是很多人不清楚或不在意那些細節罷了。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垃圾功能會變成廣告的原因吧... 聲明一下,我不是說8K30是垃圾功能,只是舉例。 我對全域快門的成本不太清楚,只知道全域快門會造成噪聲偏高。 另外應該有些是專利問題,或許過陣子SNR的問題有突破會有更多相機採用吧。 「如來說高效能,即非高效能,是名高效能」 慢走不送,希望你有做ISP的朋友可以問。
30
[閒聊] 小相機到底哪裡難做??? 剛看到 Panasonic 即將要發表 GH7 的消息: https://shorturl.at/ohbjn 好像它又要變得更大台了... 讓我想起兩個一直覺得很疑惑的問題~~ 1. 簡單假設有兩塊解析度一樣都是 4K 的 sensor, 只不過面積不同,一個是全幅、一個是1吋, 照理說訊號讀出以後「資料量」都一樣,換句話說處理器的負擔應該相同, 那為什麼手機和運動相機都能 4K60 好幾年了, 到現在 4K60 完全不裁切的全幅相機還那麼少,然後還動不動過熱? 不然就是像 S9 那樣限時 15 分... == 2. 這是現今的 ZV-E1 (全幅): https://i.imgur.com/q3hPjvd.jpeg 然後這是好幾年前的 GM1 (m43): https://i.imgur.com/1iOm7TY.jpeg 照理說以現在的科技, 在 GM1 那種機身塞下 IBIS 應該不難 (連手機都可以做 sensor-shift 了), 再加上前一個問題提到的,小 sensor 似乎處理負擔比較輕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 來個 4K60、甚至 4K120 不是應該更簡單嗎~ 那為什麼現在都沒大廠要做超小可換鏡相機? 反而是一直弄 GH6 那種 sensor 佔機身比例超小的磚頭, https://i.imgur.com/Wdm8Ox8.jpeg 不然就是這種看起來很鬧的 (Yashica): https://i.imgur.com/cexzGJZ.jpeg 想像一下 如果有一台 m43 跟黑卡差不多大, 有 IBIS、4K60、內建類似 Sony ZV 系列的智慧指向 mic sensor 尺寸也足以跟手機畫質拉開差距, 且 m43 更適合 open gate 拍各種直橫比例影片, 然後還可以換一些可愛的小鏡頭, 把 App 做好,讓傳輸到手機分享的體驗更流暢、 最後來個餅乾鏡,整組還能塞進我的小廢鮑 (示意圖): https://i.imgur.com/O1iAX7T.jpeg 這樣不是整個很殺手級嗎!!!! 所以怎麼都還不出這樣的相機啊 我不要 S9 那種 QQ -- @babeneso ✽ ✽ ✽ Une des meilleures tables, vaut le voyage. -- 幹嘛這樣,好奇寶寶問題多! 我有點不太懂 Panasonic S9, 會有這樣小型且瞄準社群用途的相機,就代表這市場看重「小型」這個要點, 那怎麼不更進一步以 m43 來開發,可以做到超小吧~~ 可是 iPhone 可以錄 ProRes 422 耶? 可能我問得不夠仔細, 所以假設一塊 m43 也錄高畫質高位元率,那機身就小不了,是這樣嗎??
neso  ·  攝影 DSLR  ·  2024-06-05
40
Re: [閒聊] 旅拍覺得沒有重點 : 在今年二月在朋友的推薦之下買了無反相機 : A7C2 + Kit : 跟家人過年出遊拿出來拍 : 清明節出遊拿出來拍 : 還有跟朋友去富士山玩也拿出來拍 : 上個月自己去日本關東地區旅遊 : 還特地買了新鏡頭 2070F4G : 拍了很多照片 : 卻覺得不拍人的話 : 幾乎照片都很無聊 : 我自己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 "沒有重點" 我認為用「主題」可能比「重點」更準確一些,因為在我的理解中,重點是以單張照片去 判讀的,而主題則是你這趟旅行中希望紀錄的事物的總和。 每次都為自己的旅行攝影設定主題會對拍照更有幫助。例如,跟朋友或家人出去玩,主題 可以設定為拍攝旅伴;如果你對風景或街景有興趣,主題自然是這兩者。如果你跟我一樣 常常跟陌生人產生電波,可能也會很希望拍個陌生人大集。 有主題自然會有方向,有方向就會有重點了。 而方向也可能影響器材的選用。以Sony為例,2070G就很適合街拍跟拍風景,我三月底去 東京也有帶去。 https://i.imgur.com/eywsgDf.jpeg https://i.imgur.com/yYjRAXk.jpeg https://i.imgur.com/EXAAMme.jpeg https://i.imgur.com/yScWx3X.jpeg 原文有說只拍花很無聊,不過到國外看到那麼多花還是會想拍~其實不用擔心無聊,多拍 練習構圖也可以的。像我去的時候櫻花晚開,好不容易在新宿御苑遇到幾棵底下都是人, 往天空拍藍天粉花假裝花很多來騙朋友也不錯(? https://i.imgur.com/5dLzdf1.jpeg https://i.imgur.com/sPvAdKx.jpeg 但拍人還是希望有一些柔美散景,於是我帶了85/F1.8工作用, https://i.imgur.com/lRx9Io3.jpeg https://i.imgur.com/iYcNl91.jpeg https://i.imgur.com/x0K2Bwg.jpeg 偶爾不是要工作只是要逛街走走,就帶著55/F1.8ZA一機一鏡無負擔的拍。 https://i.imgur.com/aRkAGRM.jpeg https://i.imgur.com/UhuVm3j.jpeg https://i.imgur.com/PUQ6Fd1.jpeg : 這張照片不知道想拍什麼 : 最挫折的就是去足利花卉公園的時候 : 藤花盛開 各種花也都滿開 景色非常漂亮 : 但拍花照片幾乎就是剛剛講的 : 沒有人的話就感覺整張照片沒有重點 : 也是這次旅行才讓我發現 : 原來"拍人"比起"不拍人"還要有趣很多 : 不知道大家旅拍的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嗎? : 我後來在想也許單獨出門玩反而不適合帶相機? 其實我一直都是獨旅比較多,我認為獨旅反而可以更專心的拍照,但前提是你可以克服無 人分享旅程的微小孤獨感。我自己很喜歡,甚至可以說孤獨使我更專心,這對攝影是很有 幫助的。 去年的六月我自己去了日本,在鳥取一個無人小站待了半天,連路人也很少遇見,那為什 麼去呢?因為我在IG上看到日本攝影師拍攝某個火車經過的風景,不遠有海,寧靜而孤寂 。為了拍這張照片要搭很久的車,而且要等一個小時才有一班火車經過,當我如願拍下照 片時,下一班火車又要一個小時後了。 https://i.imgur.com/8QBSBNP.jpeg https://i.imgur.com/rhEPge4.jpeg 同一趟旅程我也去了瀨戶內海的男木島,一樣不是觀光熱點,貓咪比人還多的一個小島, 船班不多,錯過要等一小時。我整個下午都在島上最高的神社跟貓咪發呆,就這樣看海摸 貓度過了美好的時間。 https://i.imgur.com/ATXyY6t.jpeg https://i.imgur.com/MatQ2r4.jpeg https://i.imgur.com/YAb7127.jpeg 在旅行時,你一定是喜歡這個地方才要去的對吧,因此我建議在旅程開始時,先去搜尋一 下,看看你要去的地方長什麼樣子,找自己喜歡的景色,著迷的氛圍。如果你找到無論如 何都想親眼見到的風景,即使周遭空無一人也是無與倫比。 https://i.imgur.com/9ZYN15Y.jpeg https://i.imgur.com/bI38vil.jpeg 值不值得,那就要問自己了。 -- \感謝大家/
64
[開箱] Panasonic Lumix S9 全台首拍&快問快答 好啦,終於等到這台新機身LUMIX S9出現,可以來分享實拍跟初步感受了。 https://imgur.com/a/IUETONY 是這樣的,上禮拜獲邀前往日本參加Panasonic舉辦的LUMIX Global Summit,在活動期間 Panasonic就為參與的各國創作者先揭露了這台相機,那個時間點大概就是rumors網站流出 消息那幾天。 這的確是一台只有電子快門的相機,不過拍起來我個人覺得很有趣,有很大可能是我本來 就很喜歡小型化的相機,之前的Sigma fp我也很喜歡。 在這個定位的機身裡面,LUMIX S9的厚度真的是比我原本預期的再薄一點,LUT的玩法也很 有趣,我這幾天已經調整了幾個我自己喜歡的色調拍了蠻多照片。 我原本是拿到黑色的版本,不過在LUMIX Global Summit活動期間有透過Panasonic原廠協 助換了顏色。 https://imgur.com/jQr0BGx 這篇文用QA的方式,快速整理了十二條大家對這台LUMIX S9可能會有的問題。 另外也有一些實拍,也一併跟著問答分享給大家參考。 這次去的LUMIX Global Summit的Vlog影片還有LUMIX S9相關的影片評測我也正在準備, 之後再分享給大家啦! https://imgur.com/8KAyAWr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35mm F1.8 Q1:LUMIX S9第一印象是什麼? 比想像中的薄很多,外觀也很簡潔,操作、拍攝、畫質都跟我目前用的S5 IIx很一致。 https://imgur.com/P2bSO28 Q2 LUMIX S9主要的規格、性能是什麼? 基本上跟LUMIX S5 II、S5 IIx一致。 2400萬畫素全片幅感光元件;有相位對焦;有偵測主體對焦;有機身內防手震; 錄影有Acvtive I.S.技術。 https://imgur.com/lYIWm94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35mm F1.8 Q3 LUMIX S9多了什麼? 有獨立的LUT按鈕。 全新的App “LUMIX Lab”,可傳輸照片,可從APP下載原廠的LUT,也有配合的創作者LUT。 最高可以儲存、使用39組LUT,在所有「照片樣式」下皆可使用。 並且,可以疊加兩套LUT使用。 原本在S5 II / S5 IIx是可以儲存使用十組,並且要”V-log”這個log的照片樣式下 才可以套用。 新增兩種新的數位變焦方式:「混合變焦」用於變焦鏡頭;「剪裁縮放」用於定焦鏡頭。 這次同時有發表一顆LUMIX S 26mm F8,它是手動鏡; 另外一顆小巧的LUMIX S 18-40mm F4.5-6.3也在近期會推出。 https://imgur.com/xLdCrHq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18mm F1.8 Q4:LUMIX S9少了什麼? 無實體快門機構,僅電子快門。 3.5mm監聽孔,但有麥克風輸入孔。 無熱靴,但有可以上麥克風跟配件的冷靴。 快捷按鈕比S5 II/S5 IIx少。 少了後滾輪,但因為方向鈕的轉盤可以設定,所以還是雙滾輪的操作。 無電子觀景窗。 錄影的時間有限制,我推測可能是沒有主動式散熱: 4K錄影上限15分鐘;1080P上限20分鐘。 https://imgur.com/70qKylR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100mm F2.8 MACRO Q5 只有電子快門使用感覺有差異嗎? 這顆感光元件的延遲在數據上大約是在25ms-30ms之間,我自己使用起來果凍效應不算 明顯,拍照的體驗差異也不會很大,用於一般生活、旅行一定是足夠的。 也確實是因為少了實體快門機構,整體的厚度跟重量減少感受非常明顯,喜歡輕便相機 的人應該會喜歡。 https://imgur.com/NMLzQ0X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100mm F2.8 MACRO Q6 LUMIX S9沒有熱靴,也沒有實體快門簾該怎麼辦? 我個人喜歡的旅行攝影,不太需要使用熱靴在戶外補光;工作上也因為我使用的相機系統 很多,可以依照需求挑相機用,所以沒有熱靴這件事情不影響我的拍攝。 就產品的訴求跟定位來說,LUMIX S9確實是比較偏重旅行、生活、vlog這樣的拍攝,它沒有 熱靴,也的確是因為使用電子快門的結果,但是輕便跟外型也同時是因為移除實體快門帶來 的特色。 如果你非常需要熱靴、對實體快門有很大的渴求,也有意願使用LUMIX L環系統, LUMIX S5 II跟S5 IIx是很棒的選擇。 我沒有要洗地的意思,但這台LUMIX S9很可能打中的族群,不一定是追求規格極致的人們。 https://imgur.com/vw6MFN9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100mm F2.8 MACRO Q7 LUMIX S9適合怎麼樣的人使用? 輕便類型的相機通常目標會比較瞄準入門使用者,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個成功率高、 簡單能拍好的相機,那LUMIX S9的拍照&錄影防手震、偵測主體對焦、豐富的LUT, 是適合你的。 如果你錄影的比例偏多,主要以短片或者vlog這種樂趣型的使用來說,也適合。 而如果你想要有一台所謂的「第二台相機」,這台全片幅也小巧的相機,也適合。 https://imgur.com/jidaWHl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28-200mm F4-7.1 MACRO O.I.S. Q8 LUMIX S9這個厚度跟外觀設計,拍一整天會不會不舒服? LUMIX S9設計上比較扁平,我覺得頗有當初LUMIX GF1或者後期LUMIX GM1那種感受, 我有使用第三方廠牌SmallRig的底座握把,我覺得外型上很搭,也很能有效提升握持感。 (而且SmallRig版本,握把的地方小一點,比SIRUI的外型更適合LUMIX S9) https://imgur.com/Vj6Puw5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18mm F1.8 Q9 LUMIX S9這樣的相機應該怎麼搭配鏡頭? 撇開還沒上市的鏡頭,目前比較適合的原廠鏡頭應會是以下這幾顆。 LUMIX S 20-60mm F3.5-5.6、LUMIX S 18mm F1.8、LUMIX S 24mm F1.8、 LUMIX S 35mm F1.8、LUMIX S 50mm F1.8、LUMIX S 85mm F1.8、 LUMIX S 100mm F2.8 Macro、LUMIX S 28-200mm F4-7.1 MACRO O.I.S. https://imgur.com/NPy2p9f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100mm F2.8 MACRO 推薦的理由是價格相對低、畫質好,同時這幾顆的體積、重量幾乎是一樣的 (多買幾顆不會被發現) 我個人很喜歡LUMIX S 35mm F1.8,它是我在這個系統裡面最常用的鏡頭。 https://imgur.com/3SNVZvS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35mm F1.8 Q10 這幾顆鏡頭我還是不夠喜歡,還有推薦的嗎? 同為L環的Sigma也推出了當代系列,是一系列金屬材質而且更小巧的鏡頭,我認為是很適合 搭配LUMIX S9的。 我自己有Sigma 65mm F2、Sigma 24mm F3.5、Sigma 17mm F4,畫質跟搭配的外型我覺得 都很棒。 https://imgur.com/a79PtcP Q11 LUMIX S9有什麼顏色搭配? 根據原廠的資料,預計會有五種,以下按照機身底色/蒙皮的方式來列: 黑/黑;黑/桃紅;黑/綠;黑/藍;銀/黑。 我個人很喜歡銀/黑、黑/黑、黑/藍、黑/綠這幾種配色。 不過在LUMIX Global Summit Osaka的時候,很多歐美的創作者很多都選黑/桃紅(男生多) ,現場第二多的是黑/綠(男生女生都有) https://imgur.com/V0M4vir Q12 LUMIX S9台灣什麼時候上市,價格如何?會進什麼顏色? 台灣因為現在相機都有WIFI跟藍牙功能,所以需要送NCC檢驗,所以上市時間還不確定, 台灣價格也還在研討中,我側面得到的消息應該不會離美金定價太遠, 不過大家先參考看看就好。 https://imgur.com/fuMl63w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28-200mm F4-7.1 MACRO O.I.S. 至於顏色的話台灣松下也都還在討論,在LUMIX Global Summit跟原廠人員聊了一下,他們 也還在煩惱這件事情,不過黑/黑跟銀/黑進來的機率應該蠻高的,大家也可以給一些關於 顏色的回饋跟感受,網路上的討論應該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想法。 https://imgur.com/CRBHCQa ▲Panasonic LUMIX S9、LUMIX S 35mm F1.8 最後分享第一次拿到LUMIX S9的瞬間:D https://imgur.com/u53LPnx -- 巴黎是一枚滿口黃牙、蓬頭垢面、還散發著流浪漢氣息的超級大正妹 【BLOG】 http://www.euyoung.net 【IG】 http://www.instagram.com/euyoung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uyoung --
64
[情報] Panasonic Lumix S9 正式發表 直播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Bq2e7X5fU 剛開播不久,還沒有介紹完S9的完整規格 講的是英語,可以開字幕兼中文翻譯 右側的聊天室訊息亦可以多少了解直播到底講了什麼 不過我想應該和之前rumors傳的都差不了多少吧 接下來就等市場的反應與考驗了吧,雖然我個人立場是比較不太樂觀就是... S9機身簡介: https://youtu.be/GoNdA7VfaHs 正面: https://i.imgur.com/1bwZEW1.png 機背: https://i.imgur.com/aYJgSfr.png 目前有四款顏色可選,台松會引進哪些顏色是未知數: https://i.imgur.com/ja3uc8r.png 多樣化的LUT風格: https://i.imgur.com/iZ424gh.png LUMIX的新app: https://i.imgur.com/5PGmJzm.png 能拍攝直幅的9:16 https://i.imgur.com/ODelFmE.png 強調不需要編輯的特色: https://i.imgur.com/zJKjscD.png 26mm f8 https://i.imgur.com/JQVgGE8.png 18-40mm f4.5-6.3 https://i.imgur.com/YDR9Rbv.png 其他在簡介中沒提到的兩三事: 1.4K單段只能錄15分鐘(6K未知,有待板友們分享),1080p則是20分鐘 2.可以支援第三方的握把(如SmallRig、SIRUI等,據部落客euyoung所言) 3.沒有熱靴,只有冷靴 4.沒有後滾輪,但機背的方向鈕仍支援飛梭轉盤,故還是可以做雙滾輪操作 5.沒有EVF 6.26mm不支援AF,此為MF(手動對焦)鏡(感謝fromia板友分享) -- 感謝回報 以前有用過Sony的app,老實說操作不是很直覺,傳輸時間更是長到不行 欸不是,都有出手機與相機了,為什麼app可以做成這樣... Lumix的藍牙雖然也要同時開wifi,但操作就比較人性化,速度也不差 但我更偏好直接用OTG就是 有看到別的消息說那顆26mm f8目前是免費,這樣一來吸引力好像會有顯著性的提升? 這要看高層願不願意出GM系列的後繼機... (如果你同意修改推文的話,我可以幫你把錯字改過來) 我目前用的LUMIX app是Image App,是GH3時期(2012年)就已推出的app 連過GH3、GX8與G95,個人感想是非常好用,連GPS都傳得很順利(當然還是得看有沒有處於 室外,在室內訊號會比較差是正常) 是的,雖然光圈略為小了些,但看示意圖體積也跟著縮小許多 也許這就是目前松下想走的路線吧 早期出的S鏡,不是又大就是又重,拿過S1H與24-70mm f2.8,那時只能恨自己臂力不夠好 拿不到幾分鐘就放下來了 近期推出的S鏡,在犧牲大光圈的前提下把體積盡可能的縮減,有好有壞之餘就等著看這樣 的試水溫結果會是如何吧~ 松下再不放相位對焦應該只會被罵了吧,所以亦可確定後面出的機種,相位對焦應該是標 配 只是就苦了GH6的使用者,明明拿的是M4/3旗艦機卻沒支援相位對焦... 我沒對位置特別做設定欸,就單純傳圖而已GPS資料就直接幫我加上去了 Sync沒用過就是 這手法是致敬那個尊爵不凡的Leica嗎? 有a7c2沒有的6.5級機身防震和P家獨有的Live View Composite,算不算有競爭力? 每次Pana一發表新機,某些人不知為何就先拿Sony和Pana比,而不是富士或他牌 所以Pana的假想敵是Sony是嗎?還是Pana的假想敵是Sony? 樓上別這樣,不然會有狂粉對你出征唷(誤) 難講唷,自從Sony先開第一砲後,Sigma也搶先出了FP,現在連Pana都跟上了 以後那兩家會不會推出輕薄款真的很難說 也不是只有這次啦,我每次看到Pana既有的萬用款式出後繼機,就有人先拿Sony出來比 啊是其他家都沒有推出過相同款式的全幅無反嗎? 我第一時間也是先想到R8欸,反倒不是a7c2,哈哈 但看了下篇文章說的開價,S9要比a7c2還高恐怕有困難? 但防手震能比S9強的輕薄款全幅無反應該還是有吧?但輪不輪得到Sony就會見仁見智? Sony的防手震我自己是覺得如果實際表現可以到4級那就很好了 這些相機瞄準的客群應該挺明顯的吧,就是新出現的Vlogger 不想要帶太多配件,也不想要花太多時間在後期上,但希望能多一些LUT風格就多一些 我是覺得不論是Sony還是Sigma又或是Pana,推出的輕薄款很有試水溫的味道 只是就看是誰押對寶這樣,但那台G100/G100D就算了,一整個不知所云 Pentax/Ricoh表示: 倒也不用說得這麼誇張啦... 我很認同Sony在求新求變上的努力,也很佩服他們在無反上的耕耘 不論是搶先開了全幅無反的第一砲,還是支援眼球、動物、交通工具等對焦 又或是感光元件的進化,這些都讓我覺得相機市場還是有希望的 唯一詬病的就是某些狂熱支持者,好像拿了SONY相機就覺得自己的相機是天下第一似的 其他牌在Sony面前只能往旁邊站的程度 甚至有段時間因為這些人,這個板被酸說是「Sony相機板」呢 但為了他們故意反串我是認為duck不必啦 是對於「先」被拿出來比較這件事比較在意而已,我只是一開始沒有用「」把那個字給強 調出來 這年頭愛比較的人多的是,但是總是有人「第一時間」就「先」拿Sony出來比 是我的錯覺還是? 當然這次是針對輕薄款,那就算了 但我也有說過,先前Pana在既有的、大家都熟悉的款式推出後繼機時 也有人這樣「第一時間」「先」拿Sony出來比較欸,而不是熟悉的Canon和Nikon 我只認同一半,另一半不認同的是競爭力不是個壞東西 若是能良性競爭,倒也亦無不可 把立場轉換到電腦CPU的話,那樓下的「Sony」是不是就可以代換成「AMD」了呢? 我倒覺得你看漏了那三個字「競爭力」 先不論Pana有沒有那個競爭力好了,我倒想問 Sony在相機上的確是很有競爭力沒錯,那手機方面呢?好像在拍照上沒有什麼新亮點? 我發現我搞錯一件事: https://i.imgur.com/jroEhfP.png 並不是我對Sony反應有點大,而是有人在上面說跟R8比S9是有競爭力 然後就有人跳出來說跟a7c2比S9哪裡有競爭力 欸不是,別人是拿R8比,你為什麼會拿a7c2...?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 像不是像是一回事,但爭議點是在競爭力上吧,我提出手機方面是想了解一下Sony在這塊 的耕耘有沒有像相機那樣有競爭力這樣 不論如何,我還是覺得像這樣的輕薄型全幅無反以目前來說試水溫的成分會比競爭力還多 Vlogger雖然因為Youtube的關係已經發展了4~5年左右,但相機市場的反應感覺慢半拍? 反正就像我上面說的,只是就看是誰押對寶這樣,不用急著先講競爭力那些更後面的事 那GM1/CM1更慘吧,只賣不到3年就後無來者,EOS M起碼還多活好幾年 該說是生不逢時還是? 剛好Sony在相機與手機都有開發,順便關心一下而已,不用這麼敏感吧... 我看近期有沒有空來簡單整理一下這些無反 入坑後才發現怎麼又是一個大火坑 沒關係,這時候只要唸誦 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火是不能燒的,反而會變成池(無誤) 是說開發app好像也要下一番功夫? 我的G95機械快門聲音輕到快和電子快門一樣了@@ 我也希望如此 可以理解你的論點,只是那位突然拿a7c2出來比的那位至今為止仍然沒有出面解釋 算了,我也不期待他會出來解釋,因為看了過往的發推文紀錄,多半是推完文後就不再繼續 推文 我倒覺得開始在走空拍機(無人機)的圖傳路線,即拍即傳 只是和空拍機不一樣的是這台S9不僅可以圖傳到手機,還想挑戰無後製即套用LUT風格 縮短相機、手機與社群媒體的距離 但要知道,這也是在要求訊號的強度要非常好才行 昨天看了官方影片,似乎沒有強調S9是支援wifi什麼世代,如果是近年流行的 wifi6/wifi6E,甚至是最新的wifi7,那就需要擔憂了 只學他牌做成輕薄款根本沒什麼意思吧 相反的,如果這台反而成為S5II的輔助機,那就有趣了,只是財力要非常深厚就是 這台很明顯的是瞄準短影片,如抖音、Reels等,我推測正是把單段錄影時間大幅縮短的 原因 你要不要看看XE-4什麼時候出的?GM1什麼時候出的?我看你沒經歷過GM1的時期吧? 前面的情報文我就提過了,講得好像是來引起他人注意力似的 我是沒看到貼文,但有人講這台是電子垃圾就覺得有點太過了 就算塞了也不會是全片幅 不過啊,近期新興的「AV1」這個格式,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相機支援? 電腦那邊,不論CPU的內顯還是獨立顯卡,已經開始陸續支援AV1編碼與解碼了

👉 攝影 DSLR 版: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