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ptic (靜夜聖林彼岸花)
看板Gossiping
標題Re: [新聞] 高虹安誣告二審改判6月理由曝光 高院
時間Thu Aug 7 10:29:20 2025
※ 引述《Skyblueway (Sky)》之銘言:
: 【記者謝亞庭/台北報導】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被筆名「翁達瑞」的旅美教授陳時奮自
: 訴誣告罪,一審遭判有期徒刑10月。全案上訴至二審,高等法院今(31)日撤銷一審判決,
: 改判高虹安有期徒刑6月,不得易科罰金。合議庭審理認為,高虹安犯誣告罪事證明確,但
: 考量其整體惡行並未如原審判決重大,加上陳時奮部分發言確實較為誇大,因此撤銷改判,
: 期待高虹安能誠心反省悔悟,改過自新。
今天才看到「臺灣高等法院一一三年度上訴字第五六七零號」刑事判決全文已揭載上網,
這邊抄錄如下:
【事實】
一、高虹安曾任職民眾黨不分區立法委員,現為新竹市長(停職中),於此前在財團法人
資訊工業策進會(下稱「資策會」)任職(任職期間為民國97年至107年),並於101、
102年間奉派至美國辛辛那提智能維護中心建立合作研究關係,其並藉此機會攻讀辛辛那
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博士,在此期間並繼續參與資策會之研究計畫工作
。詎料,高虹安明知其於107年4月27日提交之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論文《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for Multistage Manufacturing using Classification an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Techniques》(下稱「本案博士論文」)之內容有大篇幅原文
抄錄其與其他資策會同事、其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傑(Jay Lee)合著、作為資策會辦理
「經濟部106年度科技專案計畫-資策會創新前瞻技術研究計畫(1/1)」之研究成果、並
於106年5月間在第二屆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國際研討會(ICPMMT2017)發表、同年9月21日
刊登於《MATEC Web of Conferences Volume 000(0000)》期刊、著作財產權屬於資策會
、篇名〈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for multistag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之期刊論文(下稱「本案期刊論文」)
,且並未以適當方式引註其何處係引自本案期刊論文段落,亦未先獲得資策會同意,或以
資策會所規範之方式說明上開引用本案期刊論文之內容係來自資策會之專案研究成果,確
實涉及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及侵害資策會權利之爭議;但因筆名「翁達瑞」之陳時奮前於
110年9月起,即在Facebook上發文質疑高虹安在辛辛那提大學之學術經歷、成就,又於同
年10月18日以篇名〈師生合謀之學術不倫:李傑與高虹安的故事〉起,陸續於110年10月
26日、11月23日、12月8日、111年1月15日、5月12日、7月6日,於Facebook發文指摘高虹
安博士論文涉及抄襲而違反學術倫理、侵害資策會權利,至高虹安於111年7月擔任第十屆
立法委員期間獲民眾黨提名代表參選新竹市長後,陳時奮仍於111年7月22日,在Facebook
以篇名〈高虹安退出政壇吧!〉之文章,質疑本案博士論文涉有抄襲本案期刊論文等違反
學術倫理、侵害資策會權利情事,且陳時奮上述110年10月18日、111年7月22日文章中,
另有其他指摘高虹安學術經歷、成就之陳述(關於該等部分,並未在自訴範圍內,本院亦
未認定高虹安構成誣告行為),可能對其選情造成不利影響,竟意圖使陳時奮受刑事處分
,基於誣告之直接故意,於111年8月26日以刑事告訴狀主張陳時奮所為如附表所示關於本
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且未引註說明之陳述內容均屬不實在,且指稱陳
時奮未善盡合理查證義務,主觀上具有真實惡意,而向具有偵查權限之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對陳時奮涉犯加重誹謗罪嫌之刑事告訴,圖以嚇阻
各界繼續討論、批評其本案博士論文涉及違反學術倫理與侵權之爭議問題,以製造寒蟬效
應,並使陳時奮陷於遭刑事追訴、處罰之危險。
二、高虹安在上開提出告訴後,認為其告訴業已達到效果,且其不僅知悉難以正面反駁陳
時奮如附表所示之指述,亦遭揭發其事後在本案博士論文追加對資策會之致謝辭,以及將
本案期刊論文加入編號64之參考文獻中,故又委由告訴代理人於111年10月17日具狀對檢
察官表示減縮其告訴範圍不包含此部分之內容。惟上開案件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先簽分
111年度他字第8076號案件偵查,再改分為112年度偵字第2370號案件(該誹謗案件以下稱
「前案」)偵辦後,經其比對結果,認本案博士論文與本案期刊論文有諸多內文相同近似
、圖樣相同、表格內數據相同之情事,並以係對可受公評之事所為合理評論為由,認陳時
奮犯罪嫌疑不足,而於112年3月23日為不起訴處分(下稱「前案不起訴處分書」),並於
同年4月25日確定。
三、案經陳時奮提起自訴。
【理由】
壹、本案自訴事實與審理範圍之確認
一、自訴人於所提「刑事自訴狀」「貳、告訴事實」之第六點前半部分,明白闡述「然高
虹安斯時因縣市長選舉關係,為避免自身學術瑕疵影響選情,在明知自訴人為文内容並非
不實,仍基於誣告犯意大張旗鼓向臺北地檢署提出誹謗告訴,以求達到寒蟬效應,並致自
訴人受偵查之訟累。」,並於「肆、所犯法條」第一點提及「高虹安明知系爭博士論文有
大量複製貼上系爭期刊論文而無正確揭露等學術瑕疵,仍基於誣告犯意對自訴人指摘此學
術瑕疵乙情提出不實之誹謗告訴,涉有刑法第169條第1項誣告犯行」,已清楚說明自訴人
認為被告涉犯誣告罪責,以及構成誣告罪責之客觀行為、主觀犯意與行為之動機。
二、其次,雖然自訴人並未於前揭「貳、告訴事實」欄說明被告具體係於何時為誣告行為
,惟查:
(一)自訴人所提「刑事自訴狀」狀內「壹、程序部分」記載「本案係被告高虹安(下稱其
姓名)於民國(下同)111年8月26日向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對自訴人
提出不實告訴(自證1),而涉犯誣告罪嫌,自訴人即為受誣告人,當有提起自訴之權利,
且臺北市中正區即為誣告犯罪地,鈞院應有管轄權無訛」又於「參、證據清單」欄第1點
列載證據之待證事實為「高虹安於111年8月26日對自訴人向臺灣臺北地檢署提告之事實」
,又於「伍、聲請調查證據」欄敘及「高虹安於111年8月26日向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對自
訴人提出加重誹謗告訴,並經臺灣臺北地檢署112年度偵字第2370號不起訴確定在案,是
相關卷宗可證明高虹安提出誣告之事實,應有調查之必要」等語,再於「肆、所犯法條」
欄標題畫底色載明「高虹安明知系爭博士論文有大量複製貼上系爭期刊論文而無正確揭露
等學術瑕疵」,又於「肆、所犯法條、一、(六)」敘及「是自訴人為文所舉上情並無不
實,高虹安卻仍執意反於真實而於111年8月26日向臺北地檢署提出加重誹謗告訴...」等
語,由上開內容結合前揭自訴人指稱被告構成誣告罪罪名與「基於誣告犯意大張旗鼓向臺
北地檢署提出誹謗告訴」之犯罪事實記載,已可特定自訴人係提起自訴,主張被告於111
年8月26日向臺北地檢署對其提出加重誹謗罪告訴之事涉及誣告罪責。
(二)再者,自訴人先於「貳、告訴事實(按:應為「自訴事實」)」之第一點至第五點,
係詳細說明其認為被告之本案博士論文有大量內容與本案期刊論文相同,而本案期刊論文
又來自於被告任職於資策會期間撰寫之研究報告,然而均未見被告有適當引註,有侵害共
同作者、資策會智慧財產權之疑慮,被告對此不能諉稱不知,以及自訴人發覺此事並予以
揭發之過程,再接續於第六點說明被告明知上情,竟仍執意對自訴人提出加重誹謗罪告訴
,則綜合上開第一點至第六點之內容以觀,自訴人業已明確闡述其提告之事項為「自訴人
先前指摘『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卻未適當引註』之事,卻因此遭被
告指稱其說法不實在,進而向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加重誹謗罪告訴」;至於自訴人認為
上述「大篇幅原文抄錄(複製貼上)、未適當引註」已構成違反學術倫理之抄襲行為,則
經由自訴狀在「肆、所犯法條」欄(四)(五)以大篇幅加以說明,由此可見所謂「論文
抄襲」乃屬基於上開「大篇幅原文抄錄、未適當引註」事實所為之評價,二者均基於相同
之基礎事實甚明。
三、據上,本案「自訴狀」雖未如一般案件中檢察官之起訴書,有清楚區分列載「犯罪事
實」、「證據」、「所犯法條」,而有混雜「自訴事實」、「證據及對證明力之意見」、
「法律評價」等不同性質陳述之問題,惟經仔細審酌其內容,仍可清楚辨認自訴人所欲請
求法院裁判之對象、範圍為何,而原審法院亦已依自訴人所請求之事項進行裁判;即使本
案原判決使用「抄襲」之認定,與自訴人於自訴狀所稱「大篇幅原文抄錄(複製貼上)、
未適當引註」有不同之處,亦只不過係基於同一事實所為之評價而已,斷無所謂原審審理
、判決範圍與自訴人請求之範圍不同之問題。上訴人即被告高虹安(下稱被告)及辯護人
辯稱:本案自訴意旨提告的事實是被告「未適當引註」(事實B),但原判決卻認定「被
告抄襲」(事實C),並未按照自訴請求而為裁判,應屬無據。
貳、證據能力部分
一、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之4之規定,
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
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
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
第159條之5第1項、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本案被告對於本判決所引用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
外之陳述部分,部分於準備程序已同意有證據能力,部分均表明不爭執其證據能力,且迄
至言詞辯論終結前均未聲明異議,視為對證據能力已有同意,茲審酌該等審判外言詞及書
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並無不宜作為證據之情事,依上開規定,即具證據能力。
二、其餘本案認定事實所引用之卷內非供述證據,並無證據證明係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取
得,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反面解釋,均有證據能力。
參、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之理由
(一)訊據被告坦承:
被告有於111年8月26日,委請律師具狀對自訴人提起前案之加重誹謗罪告訴,而於告訴狀
中稱:自訴人於10月18日、10月26日、11月23日、12月8日、111年1月15日、5月12日、7
月6日、7月22日,有多次在臉書上發表言論誹謗自訴人,貶抑被告之社會評價,認為自訴
人所為係涉犯刑法第310條第2項之加重誹謗罪,請求檢察官依法予以訴追;復委由律師於
111年9月29日提出告訴理由(一)狀並到庭陳述意見,以及於111年10月17日提出告訴理
由(二)狀,惟該案經檢察官調查後,予以不起訴處分確定等事實。
(二)惟被告矢口否認有何誣告之犯行,與其辯護人提出以下辯解:
1.本案原審判決之事實與自訴之事實範圍不符
本案自訴人所提自訴狀,係指稱「被告在本案博士論文大量複製貼上本案期刊論文,且未
適當引註」(事實B),然而原審法院審理整理爭點,卻記載「本案博士論文是否抄襲本
案期刊論文」(事實C),原判決又認定被告本案博士論文抄襲,由此可見本案自訴範圍
與原審判決之對象根本就不相同(此部分所辯不可採,如前所述);甚且,被告在前案告
訴狀中所提告訴範圍為:「自訴人有誇大不實陳述」(事實A),亦與前揭自訴人所提自
訴範圍、原審判決認定範圍有所不同。由此可見原審判決程序違法。
2.本案告訴範圍
被告最早雖於111年8月26日提出刑事告訴狀,但後續有再委請告訴代理人於111年9月29日
到庭陳述及當庭提出刑事告訴理由狀,嗣於111年10月17日正式確認告訴範圍。根據被告
最終確認之告訴範圍,前案告訴誹謗之範圍僅為自訴人指摘「被指導教授除名」、「李傑
不承認有高虹安這個博士生」、「高虹安沒有自己的博士研究」3個部分,並沒有提告自
訴人指摘本案博士論文涉及抄襲部分,是以被告根本從未就「自訴人指摘被告本案博士論
文抄襲」一事提出誹謗告訴。
3.本案被告未曾指稱「自訴人稱被告論文抄襲」之事有所不實:
即使從被告111年8月26日所提刑事告訴狀來看,該份書狀關於告訴之內容記載,必須限定
於被告明確指稱「自訴人所述不實部分」,而非「全部」均為被告所提告訴範圍,雖然在
該份告訴狀有提到自訴人許多發文之內容,但該部分屬於背景事實的鋪陳,被告在告訴狀
僅針對自訴人所述較為誇大、與事實不符的言論提出告訴,至於自訴人所稱被告博士論文
有引用本案期刊論文內容部分,本來被告就不否認,因此被告並無虛構事實之行為,豈有
構成誣告之可能性。
4.關於本案博士論文,自訴人文章確有誇大且不實在之指述,被告據此提告,並無虛構不
實之行為:
自訴人在以「翁達瑞」為名義之Facebook文章中,有許多誇大且與現實不合的描述,例如
:形容「被告與李傑教授有合謀抄襲、剽竊、侵權與滅跡等行為」,還說「被告把6頁的
本案期刊論文灌水成109頁的本案博士論文」,這顯然與事實不符;除論文以外,自訴人
甚至稱被告是「冒牌的大數據專家」、「遭指導教授除名」、「沒有自己的博士研究」。
被告自始至終,目的均僅針對自訴人誇張的說法提告,請求司法斷明是非曲直,並對自訴
人上開過於誇張之陳述表達不同意之見解,並無虛構事實之處。況前案不起訴處分係以自
訴人上開發文係「針對可受公評之事所為合理之評論」而為不起訴處分,並無認定抄襲之
事真實與否,無從認被告有虛構事實,故不得對被告以誣告罪相繩。
5.被告認為本案博士論文未有自訴人發文所指摘「抄襲」等問題,據此提告,亦無故意虛
構不實之行為:
⑴被告是本案期刊論文的「第一作者」,主要內容當然是由被告完成,回到被告撰寫本案
博士論文情境,當時本案期刊論文檔案當然都在被告的電腦資料夾中,被告很自然地使用
其內容,不僅因循學長姐撰寫博士論文之往例,直接援引自身先前為「第一作者」之著作
,不會特別列引註,也因為本案期刊論文先前僅在研討會發表,並未正式刊載在期刊上,
在被告撰寫完成論文時,無論在學術資料庫比對或上網搜尋結果,均未見有本案期刊論文
之相關出版資訊,被告不知要如何引註,於撰寫本案博士論文時,才未特別注意要做引註
,同樣地,原審判決認定本案博士論文有抄襲之「另篇期刊論文」(詳後述)迄今也是尚
未正式出版,被告也因此才會疏未引註該篇論文,這與抄襲無關;況且,此事因為一直有
人向辛辛那提大學檢舉,經辛辛那提大學學術倫理單位及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審查,亦認
本案博士論文並無違反學術倫理與侵害著作權之問題,由此更足以認為,被告本案博士論
文並無自訴人臉書文章所稱抄襲等情事,即使被告就此對自訴人提出妨害名譽告訴,否認
有自訴人所指抄襲等情事,亦不該當於誣告之犯行。
⑵更何況,誣告罪必須以行為人虛構事實,始足當之。本案博士論文是否違反學術倫理,
又是否抄襲,均僅是評價而已,被告最多只是與自訴人就此評價意見有所分歧,當無構成
誣告罪責之可能。
⑶同前,即使認為所謂「本案論文抄襲本案期刊論文」屬於被告對自訴人提告之事項,但
本案被告在8月24日收到辛辛那提大學誠信辦公室的電子郵件,說明被告並無研究不當之
情形,因此確信其自身並無自訴人所指述之情節,當無誣告之故意可言。
6.自訴人並未受到追訴、處罰之危險:
誣告罪實質上屬「適性犯」規定,必須行為人之申告行為足以對被申告者造成危害,始可
能成立犯罪。承前述,本案在被告委由律師於111年8月26日提出刑事告訴狀後,直到111
年9月29日才確認釐清告訴內容,至111年10月17日始以刑事告訴理由(二)狀確定告訴之
範圍,無論是否認為該部分只是被告在告訴以後撤回部分告訴之行為,既然被告在檢察官
實質發動偵查及起訴以前,就已明確表明不提出告訴,則自訴人當無受刑事訴追、處罰的
危險性,如此當無成立誣告罪餘地。
二、認定被告之行為構成犯罪之理由:
(一)不爭執事實之認定
1.被告之職務、參選與對告訴人提出告訴之經過
被告前於97年起至107年間任職於資策會,且在資策會任職期間先奉派至美國辛辛那提智
能維護中心建立合作關係,隨後又至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107年4月27日提
交本案博士論文並獲得辛辛那提大學授予博士學位;隨後擔任第十屆之不分區立法委員(
任期自109年2月1日起至111年12月25日辭職止),又從111年7月起,正式投入參選新竹市
長。自訴人因見被告為活躍於政壇之政治人物,質疑被告在辛辛那提大學求學期間之學術
經歷、成就,乃於110年9月22日、110年9月23日、9月27日、9月28日、10月18日、10月26
日、11月23日、12月8日、111年1月15日、5月12日、7月6日、7月22日,有多次在自身以
「翁達瑞」名義經營之臉書頁面上發表言論批評、質疑被告;而其中在10月26日、11月23
日、12月8日、111年1月15日、5月12日、7月6日發表之短文,110年10月18日、7月22日發
表之文章中,均有指稱被告先前在辛辛那提大學撰寫之博士論文中,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
期刊論文,但卻未適當引註,並進一步指摘被告涉及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與侵害資策會著
作權情事;被告乃於111年8月26日對自訴人提起前案告訴,又於同年111年9月29日委請律
師為告訴代理人到庭並提出告訴理由(一)狀,且由檢察官當庭向告訴代理人確認告訴範
圍,再於同年10月17日提出告訴理由(二)狀表示撤回告訴之意思,嗣經檢察官不起訴處
分確定等事實,有被告於立法院之立委個人學經歷網路資料頁面、資策會員工服務合約、
國外出差及旅費預支申請書、本案博士論文、本案期刊論文、被告前案刑事告訴狀、前案
刑事告訴理由(一)狀、告訴代理人111年9月29日受檢察官訊問筆錄、檢察官前案不起訴
處分書附卷可稽,且均為被告所不爭執,此部分之事實均堪認定。
2.本案期刊論文、本案博士論文之性質
本案期刊論文係作為資策會辦理「經濟部106年度科技專案計畫-資策會創新前瞻技術研
究計畫(1/1)」之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經撰寫為資策會研究報告,並於106年5月間在第
二屆精密機械與製造科技國際研討會(ICPMMT2017)發表,同年9月21日刊登於《MATEC
Web of Conferences Volume 000(0000)》期刊,該篇文章係以被告為第一作者(即「
Hung-An Kao」),並以被告在資策會之同事「Yan-Shou Hsieh」、「Cheng-Hui Chen」
、李傑教授(即「Jay Lee」)為第二至第四共同作者等事實,又被告所撰寫之本案博士
論文內容有大量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內容,且在被告提交論文畢業之際,均未有任何引
註說明本案博士論文上開大篇幅原文抄錄部分係引自本案期刊論文內容之事實,亦有資策
會111年11月21日資法字第1110002808號函及含附論文異同比對資料、第二屆精密機械與
製造科技國際研討會期刊論文出版資料(含本案期刊論文)附卷可參,且亦為被告所不爭
執,是此部分事實亦堪認定。
3.除本案期刊論文以外,尚有另篇期刊論文:
除本案期刊論文以外,被告與其他資策會同事、大學教授合著、作為資策會辦理「經濟部
106年度科技專案計畫-資策會創新前瞻技術研究計畫(1/1)」之研究成果,尚有另於106
年9月29日至10月2日舉辦之「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ntions
(ICI2017)」研討會發表、篇名為〈Sparse Coding for Manufacturing Quality
Prediction〉之論文(下稱「另篇期刊論文」),而該另篇期刊論文係以被告(即「
Hung-An Kao」)為第一作者,以被告在資策會之同事「Cheng-Hui Chen」、「Yan-Shou
Hsieh」及中正大學之「Zheng-An Zhu」、「Chen-Kuo Chiang」為第二至五之共同作者;
而該另篇期刊論文內容亦經大篇幅原文抄錄至本案博士論文,且被告亦未在本案博士論文
中有具體引註說明該大篇幅原文抄錄部分係來自另篇期刊論文之事實,則有另篇期刊論文
、另篇期刊論文與本案博士論文比較表在卷可查,亦均為被告所不爭執,是以此部分之事
實亦堪確認。
4.被告為資策會之員工,其在97年進入資策會任職時,即與資策會簽立員工服務合約,約
定:「二、...乙方於職務上完成之著作,以甲方為著作人,著作權歸甲方所有。」「四
、對於甲方所有之智慧財產權,非經甲方書面同意或係基於職務上之正常使用,乙方不得
為任何形式之複製」,有上揭被告與資策會之員工服務合約第6條第2項、第4項附卷可憑
;而根據上述規範,被告於任職資策會期間職務上完成之著作,應依據資策會所規範之方
式為適當之標註說明乙情,不僅為被告所自承,並有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上均標
示有「This study is conducted under the “III Innovative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ies Project ( 1/1) " of th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which
is subsid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本研究依經濟部補助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創新前瞻計晝
(1/1)』辦理)」,由此可見上開資策會專案研究計畫之報告、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
論文之著作財產權均歸屬經濟部所有,其使用如有涉及資策會所有之著作財產權內涵者,
應獲得資策會之同意,而上揭標示則屬著作權人資策會所要求之揭露規範甚明。至於原判
決固認定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之著作人格權亦歸屬資策會所有,然相較於著作財
產權重在保護著作之經濟利益,著作人格權主要基於對創作者(著作人)人格之維護與尊
重,其主要內涵為「姓名表示權」、「公開發表權」、「同一性保持權」,觀之本案期刊
論文、另篇期刊論文均係直接標示共同作者之姓名,僅在文末註明該研究係資策會專案研
究之一部分,而資策會不僅未對此處理方式有所置疑,且資策會於另案對被告提起侵害著
作權之自訴(即原審法院111年度自字第67號案件),亦僅主張自身享有著作財產權,而
非擁有著作人格權,故雖前揭「員工合約書」有上開規定,但本院於此仍對被告為有利之
解釋,僅認定上開資策會專案研究計畫之報告、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之著作財產
權歸屬資策會所有,而非一併認定其著作人格權亦當然均歸屬資策會所有,併予說明。
5.又前揭告訴狀上經由被告本人蓋章,前揭告訴補充理由(一)狀、告訴補充理由(二)
狀上則僅有告訴代理人簽名或蓋章,被告則未簽名或蓋章,惟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告
訴代理人王律師是我立法委員服務處的顧問律師,有幫我們服務處做法律諮詢,當時大概
是在決定提告前的一週以前,與王律師討論這個案子,王律師幫我寫的每份告訴狀我都有
看過,我也知道一開始在111年8月26日提出告訴狀,9月份又提出告訴補充理由狀,10月
份再提出告訴補充理由狀,我全部都有看過等語。由此可見被告雖並非直接到庭申告自訴
人之犯罪事實,惟其對於告訴代理人所撰寫告訴狀之內容知之甚詳,應認告訴代理人所提
出告訴狀、告訴理由狀之內容符合被告真意無疑。
(二)本案被告告訴之範圍,應以111年8月26日書狀所述內容為準,至於111年9月29日為檢
察官對其內容之釐清暨被告委任之告訴代理人藉此表明減縮部分告訴事實;至於111年10
月17日則屬事後自行向檢察官減縮部分告訴事實之行為
1.按刑法第169條第1項之誣告罪,祗需具有誣告之意思,及其所告事實足以使人受刑事或
懲戒處分為已足,且以其所為之申告送達於該管公務員時,即屬成立,故其以後之撤回告
訴或自訴,不過犯罪既遂後之息訟行為,與誣告罪之構成不生影響(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
字第541號判決參照)。
2.本案被告係於111年8月26日即委由律師為告訴代理人,向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提出前揭刑
事告訴狀,已如前述,又經核被告所提書狀內容,業已敘明包括:「1.自訴人指述之時間
、內容;2.其認為自訴人所述與事實不符之內容;3.自訴人之行為構成刑法第310條第2項
加重誹謗罪」之意旨,是以當被告委請律師為告訴代理人將上開書狀送達至臺北地檢署檢
察官時,業已完成對該管公務員之告訴行為,當無疑義之處。
3.又經核被告於111年8月26日刑事告訴狀之內容,業已明確記載如附表編號一所示之內容
,而其中如附表所示內容,可見被告藉此書狀向檢察官表示自訴人意圖散布於眾,指摘、
傳述被告將本案期刊論文內容大篇幅原文抄錄至本案博士論文內容,卻未有任何引用,未
見表彰本案期刊論文共同作者之貢獻,也沒有說明其來自經濟部、資策會資助之研究報告
,有揭露不實與侵害經濟部、資策會權利之問題,以及自訴人就此所為「抄襲」、「剽竊
」、「侵權」之評論,均為扭曲事實經過,且發文前未善盡查證義務,已有真實惡意。復
進一步指出:自訴人繼110年10月18日之不實指控後,於110年10月26日、11月23日、12月
8日、111年1月15日、5月12日與7月6日反覆誣指被告抄襲並違反學術倫理(如附表編號二
所示),還在110年7月6日發文指述稱:被告本案博士論文有抄襲、侵權,論文沒有引述
本案期刊論文、謝辭未提及三位共同作者、亦未提到資策會專案報告與經濟部著作權(如
附表編號三所示)。嗣併同被告所指稱自訴人涉及其他不實言論總結於「貳、所犯法條」
欄指出:「被告陳時奮反覆以未經查證之不實言論,在臉書平台上多次發文指摘告訴人高
虹安已遭其博士學位指導教授除名,渠等並合謀抄襲、剽竊、侵權與滅跡,其不實言論業
已嚴重影響告訴人高虹安自從政以來對民眾展現之誠信,並造成其人格與社會評價無端遭
受貶抑,被告陳時奮上開行為應論以刑法上之加重誹謗罪」等語。經核上開告訴狀就自訴
人行為之該段陳述(六(一)),參照自訴人原本110年10月18日臉書之完整貼文內容,
其顯然已特意將自訴人110年10月18日臉書貼文中,指摘被告論文有「未誠實揭露所引用
資料」問題以及自訴人對此所為之負面性評價意見均摘錄出來,且前後文義完整連貫,即
說明自訴人指摘、傳述之內容不實在,且發文前未盡合理查證,主觀上具有「真實惡意」
,當受誹謗罪之責罰。據上,由此可見,被告在告訴狀中,實已清楚、完整表達其認為自
訴人所指摘、傳述之事實何處涉及誹謗罪責,並請求檢察官依法追訴之意旨。至於上開「
貳、所犯法條」欄中出現「遭指導教授除名」、「合謀...」之說法,並非本院認為被告
之告訴涉及誣告部分(詳後述),併予說明。
4.再檢察官於收受上開告訴書狀後,即於111年9月7日批示於111年9月13日上午9時30分傳
喚自訴人(即前案被告)到庭,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辦案進行單、自訴人於111
年9月13日受檢察官訊問筆錄在卷可參,而經核該次訊問過程中,檢察官已針對「自訴人
指稱被告將本案期刊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至本案博士論文」乙節詳細訊問自訴人意見;又
檢察官除傳喚自訴人到庭外,另批示通知告訴人、告訴代理人於111年9月29日到案說明(
原定於111年9月27日,嗣改為同年月29日)。
5.至於被告委任之告訴代理人於111年9月29日到庭以後,經檢察官訊以:「原告訴狀第七
項下,何處為不實?」,表示「高虹安的博士論文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抄襲自這篇有四
位共同作者的期刊論文」此句;又表明自訴人110年10月18日貼文指述不實之言論包括:
「六(一)從:高虹安把這篇四位作者只有六頁的期刊論文據為己有,灌水成109頁之論
文,藉此取得辛辛那提博士學位。高虹安的博士論文並非原創,也不是個人作品。以及
:...或承認三位作者的貢獻。其餘六(一)部分,並非告訴之犯罪事實」等語,由上開
陳述內容觀察,雖告訴代理人稱排除其餘六(一)之內容,惟其所稱「把期刊論文據為己
有」、「承認三位作者的貢獻」,經核其意思,仍是然在指述自訴人貼文所指摘「被告本
案博士論文不當引用本案期刊論文」之事為不實在,又從後續檢察官訊問:「本件告訴之
核心事實...二是關於博士論文與期刊論文之關連性,是否如此?」,告訴代理人對此雖
未直接回覆檢察官之問題,但亦未見其有明確表示否定或釐清之意思,且更進一步指出:
還有今日告訴理由一提出:「高虹安的博士論文抄襲資策會研究,侵犯資策會智慧財產權
」等語,可見此時被告委任之告訴代理人雖有意將所謂主張告訴人所述不實部分為適度之
限縮,但未明確排除其申告「自訴人指摘、傳述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
文,涉及抄襲、侵權」乃屬具真實惡意之不實言論之告訴主張。
6.至於被告委任告訴代理人於111年10月17日具狀稱:「壹、告訴範圍確認(告訴範圍確
認為以下三句外,其餘均減縮):『被指導教授除名的高虹安』、『在李傑的學術履歷,
高虹安被除名了。換言之 ,李傑不承認有高虹安這個博士生。』、『高虹安沒有自己的
博士研究』」,明確將告訴人所指本案博士論文與本案期刊論文之問題均排除於告訴範圍
之外,而由該書狀之用語「減縮」,亦可確認此一性質屬於「被告在提出告訴以後,表示
自行縮減部分告訴內容」無疑。
7.綜上所述,被告委任告訴代理人所提上開111年8月26日告訴狀,被告顯然有針對「自訴
人指稱『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且未適當引註』」之事,並就此事表
示自訴人所述均「與事實不符」且「自訴人未善盡查證義務」,據此向檢察官申告自訴人
涉犯加重誹謗罪之犯罪事實甚明。至於檢察官向被告委任之告訴代理人確認告訴範圍,主
要想理解被告究竟主張自訴人涉及不實言論為何,此時告訴代理人則表示欲減縮告訴範圍
,或表示僅限於主張自訴人特定部分言論不實之意思;至於111年10月17日提出之書狀,
亦稱「減縮」告訴範圍,由此應可認為,告訴代理人前揭111年9月29日當庭之陳述、111
年10月17日提出之書狀,均只不過是在提出告訴後「自行減縮部分告訴內容」之行為而已
,不得以此認定其原本提出告訴之範圍(此外,被告減縮部分告訴內容,實際上並無拘束
檢察官偵查範圍之效力,詳後述)。
(三)被告之本案博士論文確有自訴人所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卻未適當引註」
,並因此涉及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侵害資策會著作權爭議之事實
1.被告所撰寫之本案博士論文有「大篇幅原文抄錄,且未有引註之事實」
本案博士論文經與本案期刊論文比對後,客觀上,本案博士論文中有如自證4至自證8所示
與本案期刊論文中之文字、圖表大部分相同之處,且並未引註或列於「參考文獻」內,為
被告所不爭執,業經論述如前。足認本案期刊論文大篇幅、幾乎所有文字一字不漏地被原
文抄錄至本案博士論文中,同時卻未有任何引註據實說明其引用情形之事實。
2.基於上開事實,本案博士論文確存在違反學術誠信,而有自訴人所指稱「抄襲」、「剽
竊」、「侵權」等違反學術倫理疑慮
⑴被告在提交本案博士論文時,業已鄭重聲明並擔保本案博士論文為具有原創性之研究成
果(I, Hung-An Kao, hereby submit this original work as par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乙節,有本案博士論文第一頁被告之聲明文字在卷可參,據此,
被告即負有擔保其本案論文作品具備原創性之義務,即使使用自己先前作品,也必須按照
規定,明確註明引用之內容,否則即有誤導他人以為論文均係來自個人原創,而無法評估
論文本身所具備之原創性程度、學術價值;而援用自己與他人先前之作品,則更應當註解
說明有何部分引用及其出處為何,否則即會使讀者無法知悉該段內容、學術研究成果來自
該先前之研究成果,且隱匿他人之學術貢獻,故會涉及所謂「自我抄襲」、「剽竊他人貢
獻」、「抄襲」等學術倫理之爭議問題。
⑵又按被告所就學之辛辛那提大學「學生行為準則」第(B)(3)列載幾種違反「學術誠信」
之行為態樣,而其中(d)條關於「抄襲」(Plagiarism)之定義明定:「ⅰ將他人已發表
或未發表的作品全部、部分或改寫後引為自己的作品內容,而沒有透過註腳、引號、引文
或參考書目完全正確地註明作者姓名;ⅱ將從個人、機構或網路獲得的資料作為自己的原
創作品,但不告知資料來源是其他個人、機構或網路資料;ⅲ使用與他人合作的作品,但
未揭露,且無合作者之書面同意;ⅳ引用自己之前書面、口頭或具創意的作品,未經修改
且未經教授許可。」(ⅰ Submitting another's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work in
whole, in part, or in paraphrase, as one's own without fully and properly
crediting the author with footnotes, quotation marks, citations, or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ⅱ Submitting as one's own original work, material
obtained from an individual, angency, or the internet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person, agency, or webpage as the source of the material.ⅲ Submitting as
one's own original work material that has been produced through
unacknowledged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without release in writing from
collaborators.ⅳ Submitting one's own previously written, oral, or creative
work without modification and instructor permission.)。
⑶經比對被告本案博士論文將其與資策會同事合著之本案期刊論文全文,大篇幅且幾乎未
經修改而一字不漏地原文抄錄,且並未有任何引註說明其所引用之部分,業經本院認定如
上,據此,被告在本案博士論文之處理,確實有未如實揭露被告先前與其他共同作者合著
之本案期刊論文、資策會研究報告與本案博士論文之關係,而影響閱讀者對於本案博士論
文原創性、共同作者對於相關研究成果貢獻之判斷,以及被告為資策會執行之研究成果在
資策會未知情,且未揭露資策會參與貢獻程度之情況下被直接納入成為被告本案博士論文
之內容,而涉有違反學術倫理規範之學術誠信爭議問題,且有侵害資策會權利之爭議問題
。
3.被告所辯稱其未違反學術誠信,無學術倫理、侵害著作權爭議問題之說法並不可採
⑴被告雖稱本案博士論文致謝辭中,業已感謝本案期刊論文的三位共同作者,然而,被告
所指致謝辭之內容僅概括感謝其中兩位共同作者對其研究與實驗「給予極大幫助」,並未
具體提及本案期刊論文三位共同作者參與共同撰寫該論文之貢獻,更未提及本案期刊論文
與本案博士論文之關係,而從其致謝兩位共同作者「Ryan Chen」、「Ian Hsieh」,其姓
名格式與本案期刊論文為「Cheng-Hui Chen」、「Yan-Shou Hsie」完全不同,根本未表
彰出兩人即為本案期刊論文共同作者之意旨,亦未於該處一同感謝另一位共同作者即李傑
教授,甚至還一併感謝另一位並非本案期刊論文共同作者之「Yuchang Liang」,由此等
情形以觀,足認為被告在致謝辭僅係以一般性之概括方式致謝了兩位共同作者在其著手本
案博士論文研究時所給予的協助,但顯無在此據實說明本案博士論文有大篇幅原文抄錄其
與「Cheng-Hui Chen」、「Yan-Shou Hsieh」與李傑教授合著之本案期刊論文之意思。而
且被告既然已經在本案博士論文中納入本案期刊論文,本來就應該清楚說明本案博士論文
有哪些內容來自本案期刊論文,本案期刊論文又有何人參與撰寫之論文引用要求,是以被
告所稱上述謝辭對應前揭論文適當引用之要求,仍屬遠遠不足,被告將該致謝內容當作其
業已表示對共同作者參與研究貢獻之表示,顯屬牽強附會之說詞,不足採信。
⑵至於被告雖辯稱其當時不清楚本案期刊論文已經正式刊載出版,不曉得必須引用,也不
知道如何引用,又辯稱其使用線上文獻查詢系統,並未查得本案期刊論文,所以才認為不
需引用本案期刊論文等語。惟查:論文內容如引自未正式出版之論文,亦應依正確格式適
當引用,如此讀者才可明確知悉該內容之來源,不致誤會該內容為作者本人於本篇論文之
創見,並非先前研究累積之成果,也不致埋沒在學術研究累積過程中其他共同研究者之貢
獻,當屬在107年提交博士論文時業已有相當學術經歷、鄭重聲明擔保論文原創性、且受
上揭學生行為守則規範之被告所明知;又經核本案博士論文所列參考文獻編號1、5、6所
載,均無正式出版資訊與頁碼,其中編號2參考文獻載明其為2011年度第30屆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簡稱「CCC」,中國控制會議)發表之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編號5參考文獻載明其為NeurIPS(神經資訊處理系統大會)年會附屬「
Causality: Objectives and Assessment」研討會/工作坊(workshop)所發表之研討會
論文,編號6參考文獻則屬於IMECS 2011(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f
Engineer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發表之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可見被
告熟知本案博士論文引用未正式刊載於期刊之論文內容時,均仍有引註說明之必要,更清
楚關於會議論文或研討會論文之引用方式為何,當無疑義,然被告於本院審理中,竟仍以
「論文未出版」作為其未引註之理由,顯屬推諉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⑶復觀本案博士論文之參考文獻,可見其中編號21之參考資料,係被告作為「第二作者」
之文章,而編號32之參考資料,係被告作為「第一作者」之文章,被告均有將之列為參考
文獻,並揭櫫其出處,而未排除不列入參考文獻,堪認被告未將本案期刊論文列入參考文
獻中顯非疏失,亦非因其為該文第一作者而基於某學術習慣或學長姐傳承之前例不予列入
,而係有意採取之舉措甚明;又參酌前述本案博士論文另有大篇幅原文抄錄被告與其他資
策會同事、大學教授合著、作為資策會辦理前揭專案研究計畫研究成果之「另篇期刊論文
」情形,卻同樣未被被告列入本案博士論文之參考文獻中(基於上述相同理由,被告辯稱
另篇期刊論文因未出版而無法引用之辯解,亦不足採信),益足以推認被告應係因本案博
士論文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之幅度過大,為免遭外界質疑其論文原創性
問題,才「刻意」不將在本案博士論文佔有重要份量之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列為
參考文獻並標示其實際引用之處所。
4.據上,綜合上述事實以觀,被告明確知悉其本案博士論文中有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
論文之內容,卻完全沒有在本案博士論文註明此情形,當可推論被告在提交本案博士論文
當時,應係不欲他人發現本案博士論文與本案期刊論文乃至於前揭資策會專案研究報告之
關係,乃特別在本案博士論文作出「隱匿」、「未予誠實揭露」之特殊處理,而恰因為被
告此種作為,造成學術研究者無法從本案博士論文掌握:1.資策會研究報告、本案期刊論
文與本案博士論文之關係為何;2.資策會研究報告、本案期刊論文對於本案博士論文研究
成果之貢獻程度為何;3.三位共同作者在此研究議題之貢獻程度為何;4.本案博士論文在
累積先前研究成果上之創新程度為何,而顯有違背學術誠信、學術倫理及侵害資策會著作
權之疑慮,就此當可認為如附表所示自訴人於臉書貼文所指摘、傳述之事實,以及據此所
為評價性意見,當非無據。
(四)被告顯然有故意陳述不實之事項,並據此請求具有偵查權限之檢察官予以追訴甚明
1.按刑法之誣告罪係以使他人受刑事或懲戒處分為目的,而為虛偽申告之犯罪。其誣告之
方式為告訴、告發、自訴或報告、陳情,均所不問。又申告人所訴之事實,若有出於誤會
或懷疑有此事實而為申告,以致不能證明其所訴之事實為真實,縱被訴人不負刑責,而申
告人因缺乏誣告之犯意,亦難成立誣告罪;反之,若以自己親歷之事實,妄指他人有犯罪
行為,向該管公務員申告,非因出於誤會或懷疑而係出於故為虛構者,即無解於誣告罪之
構成(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758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次按誣告罪本不限於所告事
實全屬虛偽時,始能成立,倘所告事實之一部係出於故意虛構,仍不得謂非誣告(最高法
院95年度台上字第2406號刑事判決要旨參照)。
2.本案博士論文有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內容,且未有適當引註,而自訴人指稱被
告「抄襲」、「侵權」等評論意見,乃係經過合理查證後,據其所查明之事實所為之評價
,具有相當之依據,業經本院認定如前,是以自訴人以上開Facebook發文指摘、傳述此節
,均為事實及本於事實之適當評價;經核自訴人於前揭110年10月18日、111年7月22日之
臉書貼文中,均有詳列其比對認為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卻未有引註
之根據,已明確說明其說法符合客觀事實、根據與查證方式為何,被告復於本院審理時自
承稱:自訴人所發表關於我的每篇貼文我都有看過,自訴人所引用的資料、圖表內容我都
有看過等語,對此應知之甚明。被告既然已明知其本案博士論文確有如自訴人所稱大篇幅
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卻未有任何引註之情形,且該行為有違反學術誠信、學術倫理疑
慮,因而涉有抄襲、侵害著作權之爭議,卻仍委請律師為告訴代理人,在前揭111年8月26
日刑事告訴狀中記載自訴人所為如附表所示之指述,乃「扭曲事實」並「未善盡合理查證
之義務」,故有「真實惡意」,則被告行為顯然係明知自訴人所述事項為真,卻將之稱為
虛偽,又明知自訴人有合理查證,卻稱自訴人未善盡合理查證義務,以此說明自訴人該當
加重誹謗罪之要件,且不得以主觀上未具真正惡意為由解免罪責,則被告意圖使自訴人受
刑事處分,而有以不實之事實向該管公務員申告自訴人之犯罪事實,當無疑義。
3.又參以本案博士論文之致謝辭欄原無「This study is conducted under the "III
Innovative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ies Project(1/1)" of th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which is subsid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等文字,被告自身係於111年8月10日始增補此段文字,並
經辛辛那提大學校方人員協助抽換留存於OhioLink網站之論文電子檔,有本案博士論文、
被告與辛辛那提大學校方人員聯繫之電子郵件附卷可參;然被告為前案告訴時,卻不以自
訴人發文時所見原始之本案博士論文版本作為證據,反而係以上開增補致謝辭後之版本作
為證據,如此結合前揭111年8月26日告訴狀之記載,自然會有使檢察官錯誤認為自訴人連
基本查證都未進行,就貿然不實指摘被告侵害資策會權利之可能,此舉結合被告刑事告訴
狀記載之內容,亦可用以推認被告有以不實事項使自訴人受刑事追訴、處罰之故意。至於
被告於本院審理時,雖陳稱:提告時所用的論文版本是在提告前於學校圖書館網站下載電
子檔列印出來,我在當天按鈴申告記者會中所持的論文就是這個版本,我有另外重印出來
裝訂成論文的樣子,這兩者內容相同等語(見本院卷二第275、276頁);然而,被告自承
其始終有留存原始版本之博士論文檔案,則被告使用原始版本之博士論文檔案,當無困難
之處,即使被告為求便利,而使用修正版之博士論文檔案提出告訴,其既已知悉關於其所
涉及抄襲、侵權爭議為與自訴人重要之爭點,理應具體說明新版本事後修訂之處所,然被
告卻仍直接向檢察官提出修正後之論文版本,並未附加任何說明,由此可見被告提出告訴
時確有以不實事項而使檢察官混淆、誤認自訴人有誹謗犯行之疑慮。
4.又被告係於提出告訴後,始於111年9月17日將本案期刊論文增列至本案博士論文之編號
64參考文獻當中。雖然被告辯稱是因應學校建議避免爭議,才做相關的增補,其從未據此
對檢察官主張並無自訴人所指抄襲、侵權情事等語,惟被告先前於111年9月20日召開記者
會,在記者會中當場從學校網站「OhioLink」下載及展示前揭增補參考文獻版本之本案博
士論文,先當場向在場新聞媒體展示其於111年8月10日所增補對經濟部致謝辭內容,稱: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under the “III Innovative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ies Project and also Economic Affairs 經濟部齁,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所以這個部份是我們的致謝,就在這裡,請大家注意齁」等語,後快速展示其
於111年9月17日增補之編號64參考文獻內容,稱:「好,這裡其實也有引用就是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for Multistage Manufacturing這一個論文,其實也都有引用」等
語,有本院勘驗筆錄及附件在卷可參,據上,由此更可窺知,被告當時對外之正式說法,
均係鄭重表明其並無自訴人所稱「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且未適當引用」,因此亦
無自訴人所稱「抄襲」、「剽竊」或「侵權」之爭議問題,甚至直接以事後修正版本之本
案博士論文作為「澄清自訴人不實指控」之主要論據,而即使被告並未正式將上開論述記
載在提交給檢察官之書狀中,且最終未將111年9月17日修正版之本案博士論文提交給檢察
官,然被告在向檢察官提出之111年8月26日書狀中,既已提及自訴人之上揭指控不實,配
合被告在前揭對自訴人提告之111年8月、9月間對外之一貫說法,可見其當時始終完全否
認自訴人所指控上述事實之存在,被告並已委任告訴代理人,於111年8月26日將其此種主
張納入告訴狀中並提交給檢察官,由此即可認為被告係以錯誤不實之主張,使自訴人陷入
遭追訴、處罰之危險甚明。
5.更有甚者,被告在召開上開記者會當日,旋即在其Facebook張貼文章,表示「早上記者
會很多朋友都看到了,在此就羅列說明幾點:...翁達瑞(本名陳時奮)指控高虹安博士
論文抄襲的造謠,已經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學術倫理辦公室證明為不實指控。我也會將這
些資料提供給檢警調、法院等單位,證據已經公開透明攤在陽光下,請各大媒體善盡查證
責任,切勿引用錯誤資訊甚至是惡意造謠。未來若再有個人或媒體述及高虹安論文抄襲用
詞進行不實抹黑,將委由律師進行蒐證提告」等語,可見被告在記者會中用事後增補之致
謝辭、參考文獻資料不實誤導新聞媒體,其自身未對外誠實揭露其論文確有自訴人指摘之
瑕疵、涉及抄襲爭議在先,隨後竟仍結合記者會之不實說法,進一步利用社群媒體,向不
特定人宣稱未來再有人指摘、傳述其論文抄襲,均涉及誹謗罪責等語,由此更可推認被告
當時心態為對外不實否認其本案博士論文有自訴人所指瑕疵,並利用國家司法機關之偵查
權,阻止外界繼續探討其論文所涉抄襲、侵權爭議問題甚明。
6.更何況,據被告所稱,其係依據學校之建議,始於111年8月10日致謝辭增補上開關於資
策會之說明文字,於111年9月17日增補參考文獻64,故被告增補上開內容,本質上屬於被
告涉及違反學術倫理爭議之補救行為,被告既已經學校明確要求補正揭露其大篇幅原文抄
錄之本案期刊論文之出處,當知悉其論文有自訴人所指之瑕疵及違反學術倫理、侵害著作
權之爭議問題,竟仍對自訴人提出加重誹謗罪告訴,其明知不實而申告他人犯罪之行為,
自屬灼然。
7.至於被告雖辯稱其上開事後修改論文之行為,乃是在與學校討論過程中根據學校之要求
所為,目的是為讓本案博士論文內容更為完整,避免爭議等語,然而不論被告更正並重新
上傳本案博士論文之動機為何,既然被告已知悉「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並因此產
生違反學術倫理、侵權爭議事項」已經與自訴人產生論爭,並為其主張自訴人指述不實之
重點,則被告在向檢察官提告並為相關主張時,本即應提出原始版本之論文,或據實說明
版次修訂之情形,在正確之事實基礎上向檢察官說明,不可逕自拿其事後修訂之論文,作
為其主張自訴人所述不實之依據,乃當然之理,然被告仍向檢察官提出111年8月10日修正
版論文,即有用錯誤資訊使檢察官對於自訴人指述內容是否真實,又是否善盡查證義務所
為之判斷發生錯誤之風險。另被告固未直接在告訴狀上以其「有正式以資策會所規範之文
字形式對資策會致謝」作為提告說明自訴人指述不實之依據,或未向檢察官提出111年9月
17日修正版之論文,藉此向檢察官主張其並無抄襲或侵權之事,則無非為其在權衡利害後
所為之技術性操作而已,況且被告在上開111年9月20日記者會後,即遭自訴人發文反駁其
記者會所下載之論文乃事後修正版本,並遭到媒體爆料其「半夜偷偷修改論文」之行為,
此時因被告在記者會上說法不實之事已被外界揭發,本已無再向檢察官提出修正版論文之
餘地,尚難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
8.被告雖辯稱自訴人一再指述本案期刊論文灌水成本案博士論文、本案博士論文內容有三
分之二是抄襲自本案期刊論文,但本案期刊論文僅6頁,如何擴充成112頁之本案博士論文
,本案博士論文又豈可能有三分之二內容抄襲自該6頁之本案期刊論文,故其當初提告,
就只是要針對自訴人此種誇張之指摘等語。惟姑且不論本案期刊論文較之本案博士論文之
字體較小、排版較密,二者不能單純以頁數作為比較之基礎;縱使「本案博士論文有大篇
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不等同於「本案博士論文大部分內容來自本案期刊論文」,
自訴人此部分之說法,或有過度貶低被告本案博士論文之價值,屬過於嚴苛之評論,或有
所述過於誇張,而與事實未盡相符之處,然均不影響本案博士論文確實存有上揭自訴人所
指瑕疵,而涉及違反學術倫理及侵權爭議之本質。依上揭說明,被告所指述之事項中只要
有一部分是故意虛構事實而提告,就此部分亦足以成立誣告罪,並不因被告其餘部分之指
述無誤,而影響其就虛構事實部分誣告之直接故意,被告既已知悉其論文有上述問題,本
即不應概括性指稱自訴人對於本案博士論文之說法為不實在,如果被告真要指控自訴人部
分陳述不實,或所為之評論並非合理,被告在提出告訴時,本可標明並承認本案博士論文
確有自訴人所指瑕疵,向檢察官表明「本案博士論文雖有自訴人所指大幅引用本案期刊論
文情事,但反之則未如自訴人所指,三分之二均抄襲自本案期刊論文」或「論文雖有瑕疵
,但仍具有原創性」等語,抑或僅針對自訴人對其負面評價提出公然侮辱告訴,然被告捨
此不為,仍在111年8月26日刑事告訴狀中,指稱自訴人對本案博士論文之說法皆不實在,
以此說明自訴人有加重誹謗之犯行,則被告所為誣告犯行,自屬明確。
9.又雖然被告在111年8月26日告訴狀中,除前揭「有在致謝辭感謝3位共同作者」之說法
(此為本院所不採,詳前述)以外,固僅明確以「本案期刊論文僅6頁,而本案博士論文
達109頁,本案期刊論文無法灌水成本案博士論文,本案博士論文也不可能有三分之二抄
襲自本案期刊論文」反駁自訴人,惟此不過是因為自訴人所指摘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
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內容且未適當引註,均屬有客觀證據資料可供查核比對之事實,故被告
未能提出有力之理據反駁自訴人,而只能以牽強附會說法,稱致謝辭中有感謝到3位共同
作者,就是說明共同作者的貢獻,及只能針對自訴人說法確有過於嚴苛或過於誇張失實之
處提出反駁。據上,既然被告在事實層面明知自訴人所述為真實,卻仍向檢察官告稱自訴
人之言論不實,即已經有「故意以不實事項申告自訴人犯罪」之行為,不能只因被告在證
據層面無法提出對自己有利之反駁,就反過來認為被告並無虛構不實事項誣告自訴人之犯
行。
(五)被告明知其未經資策會同意,就將本案期刊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至本案博士論文,且
未加註任何說明文字,已涉及侵權問題,然被告卻仍提告指稱自訴人所述不實:
1.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之著作財產權均屬資策會所有,按照前述被告與資策會之
員工服務合約約定,被告對其利用應獲得資策會同意,已如前述,然而被告未經資策會同
意,就以本案大篇幅原文抄錄且未加註任何說明方式將其內容納入為本案博士論文內文內
,使原本屬於資策會專案研究報告成果之上開文章,在形式上完全成為另一篇經被告聲明
具原創性之作品即本案博士論文之一部分,且閱讀者完全無法從本案博士論文所揭露之資
訊知悉其原始之出處,對照後續資策會著手比對被告本案博士論文與本案期刊論文、另篇
期刊論文之相似程度後,而決定於111年10月25日提出侵害著作權之自訴(即原審法院111
年度自字第67號案件;該自訴後因逾告訴期間,而為不受理判決),另於111年11月21日
回覆前案檢察官比對資料,並說明資策會專案研究計畫報告經發表為本案期刊論文後,其
內容被大篇幅原文抄錄至本案博士論文乙節,即可知資策會在確認本案事實關係後,仍主
張被告涉及侵權問題,是以本案依現有事證,足以認定被告前揭未經資策會同意即大篇幅
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且未有任何授權聲明之行為,已涉有侵權之爭議問題無疑。被告
不僅簽署前揭員工服務合約,也在資策會服務多年,又為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之
第一作者,對於其在職務上完成之著作應如何合理使用,應當知之甚詳,對於上情自無諉
稱不知之理,是以亦堪認此一事實。
2.被告係依據學校之建議,始於111年8月10日致謝辭增補上開關於資策會之說明文字,已
如前述,故被告增補上開內容,除補救關於學術倫理層面之瑕疵以外,本質上亦屬於被告
涉及侵害資策會著作權爭議之補救行為,據此被告當知悉其論文有自訴人所指之瑕疵及侵
害資策會權利之爭議問題,竟仍對自訴人提出加重誹謗罪告訴,亦可推論其明知不實而申
告他人犯罪之行為。
3.至於被告、辯護人固執資策會曾於111年9月20日所發布之聲明稿,表示「資策會研究成
果會以各種形式對外發布,若需實際應用,才有取得授權的問題」等語,據此說明單純學
術上使用並不涉及侵權問題,然而純粹學術使用不涉侵權問題,本質上為著作在此類型之
引用常屬於合理使用之一般性判斷,資策會是否明確確認被告行為並未侵害其著作權,其
前提應係在資策會完全掌握被告使用前揭著作財產權屬於資策會所有之資策會專案研究報
告、本案期刊論文、另篇期刊論文之方式後,再對本案作出評價,始能認為屬資策會之確
定見解,而資策會在內部查證後,仍於111年10月25日提出侵害著作權自訴,已如前述,
況且被告遭自訴人指述涉及侵權之爭議問題後,早在111年8月26日即對自訴人提出誹謗罪
告訴,是本案被告亦不可能因前揭資策會之聲明,而於主觀上有誤認自己並未涉及侵害著
作權爭議之可能。此外,本院於此僅認定被告之行為確實涉有自訴人所指摘之侵權爭議問
題,就此而言事證已甚明確,是上述聲明亦無從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
(六)被告主張其行為並未構成「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規範行為、未侵害資策會權利,而
與自訴人雙方之間對此一評價有所爭議,並不影響被告上揭誣告犯罪行為之認定:
1.被告及辯護人之辯解:
⑴被告及辯護人以辛辛那提大學研究誠信辦公室(學術倫理)副研究長(此名詞翻譯參自
自證41,原文:Senior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Research Integrity
Officer)Jane Strasser博士111年8月22日之電子郵件中:「這些指控包含自我抄襲,但
這並不被視為研究不當行為。去年,學院已聲明:『對研究生學院而言,並無關於自我抄
襲的定義,因此院方無需追究。』我已驗證過,確認論文沒有版權問題。」(The
allegations involve self-plagiarism which is not considered research
misconduct. Last year, the Graduate School Leadership stated,"There is
nothing specific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n self-plagiarism, thus this would
not be something we would pursue. "I verified that there are no copyright
concerns.)等語(翻譯參自自證41);又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本案博士論文並無著作
權問題之意見,亦為辛辛那提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院長John W. Weidner博士於111年10月
20日指出本案博士論文在提交之過程中並無研究、學術或著作權之不當行為之信函所肯認
,故被告及辯護人據此辯稱:被告之博士論文是否有「抄襲」之違反學術倫理情事,業經
具有權責之大學學術誠信單位作成判斷,就此一學術審查事項,本應尊重學校之判斷餘地
;且被告在提告當時,既然係以上開誠信辦公室(學術倫理)副研究長之電子郵件為憑據
,則被告與自訴人不過是對於本案博士論文是否「抄襲」之「評價」有所爭議而已,沒有
以不實事項虛構自訴人之犯罪事實,且被告依據上述信件主觀上認為本案博士論文並無抄
襲之問題,提告時並無誣告之犯意。
⑵又根據「美國聯邦研究誠信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ORI)之說明
,「抄襲」包括竊取或不當挪用智慧財產權,以及大量未註明來源的複製貼上,然而,這
並不包括作者身分或貢獻歸屬的爭議,因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過往常會被推定或默示同意任
何就共同研究者使用該合作產物,因此,ORI認為許多這類爭議是作者身分或貢獻歸屬的
爭議,而非抄襲等語;又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第6點
:「註明他人的貢獻:如引用他人資料或論點時,必須尊重智慧財產權,註明出處,避免
誤導使人過度認定自己的創見或貢獻。如有相當程度地引用他人著述卻未引註而足以誤導
者,將被視為抄襲。此節有以下四點補充:(4)共同發表之論文、共同申請之研究計畫、
整合型計畫總計畫與子計畫,皆可視為共同著作(全部或部分),對共同著作之引用不算
抄襲。如依該領域慣例所指導學生論文由老師及學生共同發表,則指導老師可視為所指導
學生論文之共同作者,但援用時應註明學生之貢獻」,更可見被告引用共同著作之文章,
並不該當於抄襲行為甚明。再者,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第7點
則規定:「自我抄襲的制約:研究計畫或論文均不應抄襲自己已發表之著作。研究計畫中
不應將已發表之成果當作將要進行之研究。論文中不應隱瞞自己曾發表之相似研究成果,
而誤導審查人對其貢獻與創見之判斷。自我抄襲是否嚴重,應視抄襲內容是否為著作中創
新核心部分,亦即是否有誤導誇大創新貢獻之嫌而定。此節亦有以下兩點補充:(1) 某些
著作應視為同一件(例如研討會論文或計畫成果報告於日後在期刊發表),不應視為抄襲
。計畫、成果報告通常不被視為正式發表,亦無自我引註之需要。研討會報告如於該領域
不被視為正式發表,亦無自我引註之必要。(2) 同一研究成果以不同語文發表,依領域特
性或可解釋為針對不同讀者群而寫,但後發表之論文應註明前文。如未註明前文,且均列
於著作目錄,即顯易誤導為兩篇獨立之研究成果,使研究成果重複計算,應予避免,但此
應屬學術自律範圍。」,則既然被告未引用本案期刊論文、未說明其內容來自資策會研究
成果報告,以及基於本案期刊論文與本案博士論文係針對不同讀者群以觀,均認為被告行
為亦不構成「自我抄襲」。
⑶本案被告係經由辛辛那提大學授予博士學位,因此有權認定被告是否構成抄襲情事之單
位,應為辛辛那提大學之權責單位,既然上開正式信函業已表明被告行為並無違反學術倫
理或侵害著作權情事,就此事之認定,本即應尊重辛辛那提大學權責單位所為之判斷餘地
。
⑷此外,被告之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傑教授亦均不認為被告本案博士論文有何違反學術倫
理規範之情事,甚至願意出具信函為被告說明此事等語。
2.惟查,被告在111年8月26日刑事告訴狀一概否定自訴人所指摘、傳述之事實及據此所為
之評價性意見,其不僅單純評價,亦涉及該評價所據之基礎事實,業如前述,又自訴人所
指稱內容中,被告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卻未見有任何引註說明,
此舉顯與被告所為原創性聲明與學生行為守則之要求有不符之處,故被告本案博士論文自
然有涉及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侵害權作權之爭議問題,當屬實在,然被告卻仍全盤否認
,誣指自訴人所述不實,即已該當故意虛構不實之要件;至於是否實際違反何種態樣之學
術倫理規範?所涉及違反學術倫理之嚴重程度為何?違反學術倫理之瑕疵是否重大至足以
影響其博士學位?以及學校是否及如何追究其違反學術倫理之瑕疵?等節,則屬於授予被
告博士學位之被告所屬大學相關單位之權責,是否違反學術倫理、違反學術倫理之程度與
處置,本可能依不同個案有寬嚴不一之認定或裁量標準,此屬於學術領域專業認定之事項
,均非本院認定被告構成誣告犯行時所必須考量之重點(況且按被告自身所述,在本案辛
辛那提大學仍要求其補正資策會專案補助說明文字、參考文獻出處,並非完全無任何處置
),亦不足以動搖對本案被告犯行之判斷。
3.被告於前案告訴時所具誣告之直接故意,並不因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電子郵件而受
影響:
⑴被告固係於111年8月24日收到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意見之電子郵件以後,始於同年
月26日為前案告訴,然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電子郵件之內容原僅是內部討論,且是在
被告論文已涉及抄襲爭議問題後所為之評價性意見,為被告所知悉,被告既非毫無智識程
度且無社會工作經驗之人,且如本院前所認定,因被告在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
案期刊論文之內容,被告更刻意不將本案期刊論文列入本案博士論文之參考文獻,可見被
告自己早已清楚本案博士論文所涉違反學術倫理、侵權之爭議問題,在此主觀認知下,其
主觀上之認知是否會因此轉而認定其本案博士論文並無抄襲之爭議問題,已非無疑。
⑵再者,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電子郵件僅係針對本案博士論文涉及本案期刊論文部分
所表示之意見,但如前述,被告本案博士論文除有抄襲本案期刊論文外,另有抄襲另篇期
刊論文之情事,且被告同未將之列入本案博士論文之參考文獻,亦顯是為刻意隱瞞本案博
士論文大篇幅引用另篇期刊論文之事。參以被告嗣後增補本案期刊論文至本案博士論文參
考文獻中之行為歷程,被告當被質疑有抄襲本案期刊論文時,就僅針對本案期刊論文回應
,嗣後並將本案期刊論文增補至本案博士論文的參考文獻中,但關於尚未被發現之另篇期
刊論文,被告並未因本案期刊論文有未引註而遭人質疑時,就有同樣問題之另篇期刊論文
一併主動增補至本案博士論文之參考文獻,足見被告面對本案博士論文涉及抄襲等違反學
術倫理之爭議問題,顯係意圖僥倖,抱持著「被發現再處理」的心態。從而,以被告行為
時主觀認知而言,其早已知悉本案博士論文所涉及違反學術倫理之爭議問題,絕不僅辛辛
那提大學學術倫理辦公室接獲相關檢舉所掌握之資訊程度,而辛辛那提大學學術倫理辦公
室亦僅就手中所掌握之資料進行評估,並非進行全面、深入之調查,亦未完全掌握本案博
士論文與資策會研究報告、另篇期刊論文之關係,故即使被告獲得上述在論文學術倫理評
價上對其有利之意見,亦不致於會因此就誤認為其本案博士論文並無自訴人所指之瑕疵及
涉及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之爭議問題。
⑶況倘被告主觀認知已受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電子郵件意見影響,而於主觀上堅信其
本案博士論文並無任何違反學術倫理之爭議問題,何以於前案告訴後,還要以刑事告訴理
由(二)狀減縮其所指述之事項,而欲將自訴人與本案博士論文抄襲相關之言論部分剔除
在告訴範圍外,並為上開告訴範圍已減縮之答辯?由此可推知被告自身其實亦對於本案博
士論文瑕疵狀況知之甚詳,由此更可見被告在前案告訴時所具之誣告故意,並不因Jane
Strasser博士上開電子郵件而受影響甚明,是上開電子郵件自無從為被告有利之認定。
⑷從而,被告主觀上始終明確知悉其因大篇幅原文抄錄而未引註說明,致本案博士論文存
有抄襲爭議,此不因上開學校人員之意見而有所影響甚明。
4.至於李傑教授為被告之本案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在本案自訴人指述本案博士論文涉及違
反學術倫理爭議中,李傑教授亦同為關係人,其利害關係、立場與被告大致相同,因此就
辯護人所主張之事實而言,不能僅以李傑教授之說法,即對被告為有利之認定,乃屬顯然
之理;此外,本案就被告所涉誣告之犯行,本院僅認定被告明知自訴人指述事項為真實、
有所憑據,卻仍提告稱自訴人所述不實、未經合理查證,並不評斷被告是否值得獲頒博士
學位,是以本案博士論文在專業領域之評價如何、是否符合博士學位之要求、是否確因重
大違反學術倫理規範而影響學位資格等情事,均非本院所審究之事項,於此再次指明。
5.綜上,被告在提告時,明知其因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屬於資策會研究報告成果
一部之本案期刊論文,參以本案博士論文同有大篇幅原文抄錄屬於資策會研究報告成果一
部之另篇期刊論文之問題,故自訴人臉書貼文指出此問題,進而稱本案博士論文有抄襲與
侵害著作權等疑慮,並非空穴來風,然被告卻仍選擇向檢察官申告稱自訴人所述均屬不實
,即已堪認被告有以不實事項申告自訴人涉犯加重誹謗犯行甚明,至於辛辛那提大學主責
單位對本案博士論文之意見,乃屬該校基於主管學術機關之權責,對於本案博士論文是否
違反學術倫理,以及論文所涉違反學術倫理程度是否影響被告博士學位所為之認定,並未
動搖被告本案博士論文本身有自訴人所指前揭瑕疵及涉及違反學術倫理爭議問題之本質,
亦不影響被告提出告訴時主觀上之認知,是亦不能據此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
(七)被告之行為確實有讓自訴人受到追訴處罰的危險
1.本案被告在111年8月26日提出告訴後,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即時分「他字」案件處理,
並由朱立豪主任檢察官負責偵辦,而後檢察官即分別傳喚自訴人、通知被告與告訴代理人
到庭陳述,之後才有檢察官向告訴代理人釐清告訴範圍以及被告委請告訴代理人具狀表明
減縮部分告訴事實之事,業經說明如前,由此可見,在被告提告當下,已經創造出使自訴
人遭受刑事訴追、處罰之風險,至於被告事後表示限定告訴三個事項,不過是事後依其自
己意思欲減縮部分告訴內容而已(關於減縮告訴內容之效力,詳後述),僅得作為量刑之
參考。至於被告、辯護人辯稱自訴人當時是主動、自行到庭接受調查,顯與事實不符,且
當時檢察官偵查作為並不僅限於傳喚自訴人到庭,還包含通知被告、前案告訴代理人及發
函詢問資策會、比對本案博士論文與本案期刊論文等諸多偵查作為,是無論自訴人是否到
案,均不影響因被告所為之告訴,業已啟動檢察官偵查作為之事實。
2.按告訴乃論之罪,僅對犯罪事實之一部告訴或撤回者,其效力是否及於其他犯罪事實之
全部,此即所謂告訴之客觀不可分之問題,因其效力之判斷,法律無明文規定,自應衡酌
訴訟客體原係以犯罪事實之個數為計算標準之基本精神,以及告訴乃論之罪本容許被害人
決定訴追與否之立法目的以為判斷之基準。犯罪事實全部為告訴乃論之罪且被害人相同時
,若其行為為一個且為一罪時(如接續犯、繼續犯),其告訴或撤回之效力固及於全部。
但如係裁判上一罪,由於其在實體法上係數罪,而屬數個訴訟客體,僅因訴訟經濟而予以
擬制為一罪,因此被害人本可選擇就該犯罪事實之全部或部分予以訴追,被害人僅就其中
一部分為告訴或撤回,其效力應不及於全部(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727號判決參照)
。據此,足認在實質上一罪情形,因訴訟客體無從切割,故如告訴人明確表示撤回告訴之
意思,則撤回之效力當會及於全部,此時檢察官即因訴訟條件欠缺,而應為不起訴處分;
然如告訴人對該實質上一罪之犯罪事實,並未具體表明不欲繼續訴追而有撤回告訴之意思
,則只不過是其放棄對於特定事實之主張而已,此時其主張自無拘束檢察官偵查、起訴之
效力。本案被告委任告訴代理人於111年8月26日提出之刑事告訴狀內容,記載自訴人係以
一行為指摘、傳述多個事項,因而構成誹謗犯行,是以被告雖委由告訴代理人於111年10
月17日表明減縮其告訴範圍至自訴人所指述之部分事項,惟其既然先表明對上開屬於實質
上一罪之犯罪事實提出告訴,又未明確表示有撤回告訴之意思,則檢察官仍必須繼續偵辦
被告在前案所告訴之犯罪事實,其所謂「減縮告訴範圍」之主張,並不因此即具有限制檢
察官偵查、起訴範圍之效力,乃當然之理,此由:①本案檢察官於111年10月28日仍批示
函請資策會提供本案博士論文與前揭資策會專案研究報告之比對資料,以及本案期刊論文
與資策會專案研究報告之關係,並於111年11月1日正式發函詢問;②又檢察官112年1月3
日在將他案簽分偵案時,仍在其簽呈附表編號2至4中,將被告本案博士論文涉嫌抄襲本案
期刊論文、資策會專案研究成果之事均列為告訴意旨;③以及檢察官前案不起訴處分書,
雖未明確將自訴人關於本案博士論文瑕疵之指述列為被告前案告訴意旨之內容,但在理由
中,仍將「本案博士論文與本案期刊論文之比對」、「本案博士論文與資策會研究報告之
比對」列為主要之論述等節以觀,即可確認。因此,被告先以一告訴行為使自訴人陷入刑
事追訴、處罰之危險,之後雖有表示欲減縮告訴範圍、放棄部分告訴事實之主張,但仍未
影響檢察官必須針對被告業已申告之犯罪事實進行偵查,其耗費司法資源、使自訴人受有
實際危害,至為顯明。
3.辯護人再稱被告當時逾越告訴期間,亦顯屬無據
被告在111年8月26日提出刑事告訴狀時,即已明確主張其因為事後得知行為人「翁達瑞」
之真實身分為自訴人,故在知悉後於法定6個月期間內提出誹謗罪之告訴等語。雖然被告
、辯護人辯稱刑事告訴不以確知犯罪行為人真實身分為必要,被告早在110年間知悉「翁
達瑞」發文指摘、傳述其本案博士論文相關問題時,就可對「翁達瑞」提告,故被告遲至
當時才對自訴人111年2月26日以前之行為提出告訴,顯已逾越告訴期間,故也不可能會有
使自訴人被追訴、處罰之危險等語。惟按告訴乃論之罪,其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之狀態
者,其6個月之告訴期間,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最後一次行為或行為終了之時起
算(司法院釋字第108號解釋參照),本案經核111年8月26日告訴狀記載之內容,不僅詳
細描述自訴人於110年10月18日發文之內容,也明確指稱自訴人其後從「110年10月26日、
11月23日、12月8日、111年1月15日、5月12日、7月6日反覆執其個人私自比對後之結果,
誣指告訴人抄襲並違反學術倫理」,並詳細說明自訴人111年7月22日之臉書發文亦屬「不
實言論」,則被告顯然主張自訴人有持續對其為誹謗犯行,其對自訴人提告時,尚在最後
一次行為終了時6個月內,當在法定告訴期間內,則被告事後才辯稱其提告業已逾越法定
告訴期間,不致造成自訴人受追訴、處罰之危險,顯屬事後卸責之說法,不足採信。
(八)綜上所述,本案被告犯罪事證明確,其上揭誣告自訴人之犯罪事實業經證明,應予依
法論科。
肆、論罪科刑
一、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169條第1項之誣告罪。
二、撤銷原審判決之理由
(一)原判決認為被告罪證明確並予以論罪科刑,固非無見。惟:
1.本院認為被告係因明知本案博士論文確有自訴人所指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內容
,卻未有適當引註,而涉及抄襲等違反學術倫理、侵權之爭議,卻仍於111年8月26日所提
刑事告訴狀中稱自訴人所述與事實不符,因而構成刑法第169條之誣告罪,而被告之行為
是否已明確構成「抄襲」之違反學術倫理態樣,當非法院判斷是否構成誣告犯行之重點,
惟原判決仍逕自認定被告之本案博士論文業已構成抄襲之違反學術倫理態樣,是本院判決
論罪科刑所依據之事實認定基礎,已與原判決有所不同;
2.被告上開犯行之動機,固然係為避免其本案博士論文爭議問題經媒體報導後影響其新竹
市長之選情,故欲藉此阻止自訴人指摘、傳述其論文上述瑕疵與違反學術倫理、侵權之問
題,及阻止他人亦傳述類似之言論,其犯罪之動機、目的具有一定程度之惡質性,然自訴
人所述內容關於「本案博士論文有三分之二抄襲自本案期刊論文」亦確實屬於誇張之說詞
,此外,自訴人所為之評價,亦有諸如「本案期刊論文灌水成本案博士論文」等完全貶抑
本案博士論文價值等若干較為嚴苛之意見,故被告就其認為與實情不符或過於嚴厲之批評
提出告訴,亦非無情有可原之處,故綜合上述案發情節以觀,被告貿然採取刑事告訴之法
律行動,故有不當之處,但就其整體惡性而言,則尚未達到原判決所述之重大程度,原審
判決未慮及上情,即有可議;
3.被告所為雖有不該,亦使自訴人無端承受刑事追訴處罰之危險性,惟被告在111年8月26
日提出告訴後,未及2個月,即自行於111年10月17日具狀表示經減縮後,限定告訴範圍於
:「被指導教授除名的高虹安」、「在李傑的學術履歷,高虹安被除名了。換言之,李傑
不承認有高虹安這個博士生。」、「高虹安沒有自己的博士研究」部分,可見自訴人因被
告所申告之不實事項,所遭受刑事訴追處罰之危險性已有所減輕,是原審於量刑時未慮及
此相關情節,亦有科刑過重之疑慮。
(二)本案被告仍執前詞提起上訴,主張無罪,其所為否認犯罪之辯解,已經本院論駁如前
,故其上訴為無理由;自訴人提起上訴,指摘原判決科刑過輕,亦無理由(詳後述)。惟
本案原判決既有上開可議之處,自應予以撤銷改判。
三、爰以行為人責任為基礎,審酌:
(一)被告明知本案博士論文有抄襲本案期刊論文之情事,僅因逢選舉,為免自訴人指摘影
響其選情,而虛構有自訴人所述不實之事,對自訴人為誹謗罪之刑事告訴,致自訴人因此
遭受刑事偵查,不僅虛耗偵查資源,妨害我國司法權之行使,並使自訴人面臨刑事追訴之
風險,所為甚有不該,應予相當之非難;又國內常見政治人物每有遭人質疑操守或有違法
情事時,尤以選舉期間為甚,不反躬自省自身過錯,作為人民之表率,僅為圖自己的政治
利益,為控管損害,避免揭弊者繼續追擊及大眾繼續討論,濫行提告,以製造寒蟬效應,
不僅非在求判明是非曲直,反而係將司法作為使批評者噤聲之工具,屬於濫用司法資源作
為實現政治目的之手段。本案被告提出告訴時,係大張旗鼓按鈴申告並接受媒體拍照訪問
,並直指自訴人有關本案博士論文之指述均屬不實,要求自訴人不要躲在螢幕後面,出來
為自己的言行負起應負的法律責任等情,被告明知事後增補致謝辭、參考文獻,本為學校
對其本案博士論文瑕疵從寬要求之補救措施,後續竟然還召開記者會用事後增補之致謝辭
、參考文獻混淆社會大眾視聽,更發文嚴厲指稱將來如還有他人指摘其本案博士論文抄襲
,都將提出告訴,而當其政治目的已達,嗣後才以書狀欲減縮告訴範圍,不再提告上開遭
質疑論文抄襲之相關事實,可見被告基於此種動機而提出前案告訴,其行為具相當之惡性
。
(二)自訴人所述內容關於「本案博士論文有三分之二來自本案期刊論文」之指述,確實屬
於誇張之說詞,與事實有未盡相符之處,又自訴人所為之評價性意見,諸如「6頁灌水成
109頁」、「合謀為學術不倫」等內容,亦屬較為嚴苛之批判,是被告認為自訴人部分說
法不實在,部分說法則對其未盡公允,已超出合理評論範圍,據此請求司法機關明定是非
曲直,尚非完全悖於情理,故雖然被告一概全盤否認自訴人所述之事實,貿然對自訴人採
取刑事告訴之法律行動,仍有不當之處,但因自訴人指摘、傳述之事實仍有部分失實及較
為嚴苛之意見評價,故就被告行為之整體惡性而言,則尚未達到甚為重大程度。
(三)再衡酌被告所誣指告訴人之罪名為刑法第310條第2項之加重誹謗罪,其法定刑係2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萬元以下罰金之罪,尚屬輕罪;且因有相關物證為調查基礎,並
非單憑被告之指述即足以致自訴人受刑事處罰,尤其是被告本案博士論文大篇幅原文抄錄
本案期刊論文卻未有任何引註,已經自訴人下載被告原版論文並與本案期刊論文進行比對
,屬客觀上易於查明釐清之事實,故自訴人所因而被追訴、處罰之風險尚非至鉅。
(四)本案無論被告嗣後欲「減縮告訴範圍」之動機為何、有無實際法律效果,至少其在提
出告訴後未及2月,即自行委由告訴代理人表明不再主張自訴人關於其本案博士論文之言
論構成誹謗犯行,可見被告再犯罪後,仍有主動修正自身行為,使其犯行對自訴人所生危
害有所減輕。
(五)被告雖然認為自訴人對本案博士論文所為陳述有若干與實際情形不合、過於誇張之處
,又主觀上對自身違反學術倫理或侵害著作權之事有所爭議,認為自訴人對本案博士論文
所為之評價有失公允,也不滿自訴人對其關於本案博士論文以外之其他學術表現之評價,
均可能影響其名譽及新竹市長選情,然被告不思其確有自訴人所指述在本案博士論文大篇
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卻未引註說明之情事,不論其對此有何說法,其行為確已涉及違
反學術倫理、侵害本案期刊論文其他共同作者與資策會之權利之爭議,故自訴人指摘、傳
述此等事實並為相關評論,實屬有據,然其於犯後未反省自身行為不當之處,一概否認犯
行,難認其犯後態度良好,就此自無從為其量刑有利之考量。
(六)再審酌被告並無任何前科紀錄,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參,足見其於本案行為
前素行良好,得為從輕量刑之考量。
(七)兼衡被告自陳博士畢業之智識程度,曾在資策會、鴻海集團工作,並曾任立法委員,
現為新竹市長(停職中)之工作狀況,及有2位家庭成員,小康之家庭及經濟狀況等一切
情狀。
(八)綜上所述,衡量被告所誣指罪名之輕重程度、此舉對自訴人被刑事追訴處罰之危險性
與被告之動機及行為惡性等節,再考量被告犯後自行修正行為使行為造成之損害有所減輕
、否認自身犯行之態度等情綜合以觀,並審酌誣告罪為最重本刑7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
如判處逾6個月之「實刑」,被告即應入監執行刑罰,惟如判處6個月以下之刑度,被告尚
有爭取透過易服社會勞動之易刑處分措施,以入監執行以外之社會性處遇之可能性(惟是
否適於易刑處分,仍屬執行檢察官之權限),且參酌過往法院對於誣告罪之量刑傾向後,
本院認為被告責任刑嚴重程度尚未至必須入監執行之刑度區間,認應量處被告有期徒刑6
月,使刑罰一方面足以適度評價被告之罪責,一方面仍保留被告接受替代入監執行刑罰之
社會性處遇之可能性,除藉以實現刑罰公正應報功能及被告有所警惕外,並仍期待被告仍
可把握此機會,藉由爭取入監執行以外之社會性處遇,誠心反省自身過錯,並改過自新,
併予說明。
附表:
一、
被告於111年8月26日告訴狀指稱自訴人所述不實之事項:
自訴人110年10月18日於臉書發文稱:
「高虹安把這篇四位共同作者、只有六頁的期刊論文據為己有...」
「高虹安的博士論文並非原創,也不是個人作品。高虹安的博士論文抄襲剽竊自另一篇期
刊論文。」
「高虹安這種規模的抄襲,已到毫無學術倫理的地步。」
「高虹安的博士論文引用63筆文獻,卻遺漏抄襲剽竊的期刊論文與專案報告。高虹安的博
士論文沒有任何註解,感謝經濟部與資策會的資助,或承認三位共同作者的貢獻」
「高虹安的博士論文有抄襲、剽竊、侵權,與揭露不實的問題。...」
均為扭曲事實經過,且發文前未善盡查證義務,已有真實惡意。
性質:
1.自訴人發文之核心事實為「本案博士論文有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並且未有任
何引註」:此屬符合事實之陳述
2.自訴人賦予「違反學術倫理」、「抄襲」、「剽竊」、「侵權」之評價:此為依據事實
所為之意見評價
被告於111年8月26日告訴狀提出之反駁或證據:
被告在博士論文中已向Yan-Shau Hsieh、Chen-Hui Chen、Jay Lee這三位期刊共同作者致
謝感激。
(其他部分被告則未在書狀中提出具體之反駁內容)
二、
被告於111年8月26日告訴狀指稱自訴人所述不實之事項:
繼110年10月18日之不實指控後,被告陳時奮於110年10月26日、11月23日、12月8日、111
年1月15日、5月12日與7月6日反覆執其個人私自比對後之結果,誣指告訴人抄襲並違反學
術倫理,...
性質:
自訴人基於符合事實之陳述,賦予「違反學術倫理」、「抄襲」、「剽竊」、「侵權」之
評價:此為依據事實所為之意見評價
三、
被告於111年8月26日告訴狀指稱自訴人所述不實之事項:
自訴人111年7月22日於臉書發文稱:
「...從期刊論文的摘要(附圖五)、內文(附圖六)、到所有圖表(附圖七),皆一字
不漏被高虹安抄襲到她的博士論文。」
「高虹安還刻意隱瞞她的抄襲行為。她的博士論文沒有引述這篇期刊論文,謝辭沒提到其
他三位共同作者,也沒提到資策會的專案報告,更沒提到經濟部的著作權。」
性質:
1.自訴人發文之核心事實為「本案博士論文有大篇幅原文抄錄本案期刊論文,並且未有任
何引註」:此屬符合事實之陳述
2.自訴人賦予「違反學術倫理」、「抄襲」、「剽竊」、「侵權」之評價:此為依據事實
所為之意見評價
被告於111年8月26日告訴狀提出之反駁或證據:
被告為本案期刊論文之第一作者。
(其他部分被告則未在書狀中提出具體之反駁內容)
先說犯罪事實認定方面:
相較於前次的記錄
#1coHUDXs (Gossiping),這次有加入「減縮」部分,看來是認定該內
容足以影響改判
至於實體理由部分:
這則是想駁斥陳時奮的上訴狡辯,但卻又不能撤銷有罪心證,因此才會折衷改判
下來就要看雙方是否會跑到最高法院吧。
(基本上到了該層級之後,大概半年內會審結,到時高虹安很有可能會在任期結束前,被
免職確定)
--
抱きしめるものがない腕、夢以外に 手に入れた強さは 寂しさの別の呼名
現実を受け入れた時 翌日〈あす〉が見えた 過ぎた日も 他人〈だれ〉のことも
きっと変えられない 出逢いにも別れにさえ 理由だけを捜してた、あの頃
輝く未来は、君のために 愛しい記憶は僕のために
絆はいつでも繋がってる あの日の約束 胸に僕らは、奇蹟を叶えてく
——玉置成実《リザルト》(『機動戰士鋼彈SEED DESTINY』第二片尾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74.216.72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54533765.A.690.html
※ 編輯: laptic (180.74.216.72 馬來西亞), 08/07/2025 10:35:42
推 wssxxx: 太長 114.137.41.88 08/07 10:32
噓 preisner: 確實涉及抄襲??????????????? 60.248.161.28 08/07 10:32
推 rock30106: 有懶人包嗎125.230.212.241 08/07 10:32
推 ymlin0331: 嗯哼 59.124.252.15 08/07 10:32
→ alongalone: 貼40頁. 然後評論不到10行..嗯? 49.214.8.127 08/07 10:33
→ alongalone: 是你的心證? 49.214.8.127 08/07 10:34
推 durex310: 司法真他媽幹你娘政治辦案 118.171.154.25 08/07 10:34
→ sheng612: 簡單講攻擊別人用散彈槍亂打沒關係 1.34.40.194 08/07 10:34
推 tim96tim: 一定會上訴的吧 211.20.17.160 08/07 10:34
→ durex310: 罷不掉你用司法搞死你 118.171.154.25 08/07 10:34
推 veryGY: 看起來就是法官覺得他抄襲還敢告 當然誣告 114.45.214.215 08/07 10:34
→ sheng612: 反擊的人被雞蛋裡挑骨頭就去關 1.34.40.194 08/07 10:35
推 PowerPro: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11.75.74.132 08/07 10:36
→ sheng612: 有一種抄襲就是文組法官覺得你有抄 1.34.40.194 08/07 10:36
推 treeeasy: 離譜到法綠人也不敢依據法律邏輯與法理 111.71.64.59 08/07 10:38
→ treeeasy: ,來評論判決合理性,只敢說法官心證好 111.71.64.59 08/07 10:38
→ treeeasy: 棒棒,唉,可悲的判決。 111.71.64.59 08/07 10:38
→ treeeasy: 不過感謝告知判決已上網。 111.71.64.59 08/07 10:39
→ shihkai: 有沒有抄襲不會因為致謝還是參考文獻寫了 42.79.249.104 08/07 10:39
→ shihkai: 啥而改變,而是內文的實質內容,學校單位 42.79.249.104 08/07 10:39
→ shihkai: 都沒意見了,法官說你抄襲就抄襲,真是厲 42.79.249.104 08/07 10:39
→ shihkai: 害了…… 42.79.249.104 08/07 10:39
→ resudi: 司法這樣亂搞 真的亡國不遠 36.228.79.122 08/07 10:41
→ kevin190: 如果今天我不爽網友批評我的文章,於是 42.79.92.184 08/07 10:41
→ kevin190: 我把文章做了美化修改後去法院告網友, 42.79.92.184 08/07 10:41
→ resudi: 讀書讀到一點氣節都沒有 可悲 36.228.79.122 08/07 10:41
→ kevin190: 我會不會被反被告誣告? 42.79.92.184 08/07 10:41
→ mm58307533: 自己認定抄襲的垃圾法官 106.64.152.67 08/07 10:42
推 tribeswf: 國歪大學權責所在 我尊重 但我不採納 60.250.145.25 08/07 10:43
推 manberg: 奇文共賞 223.137.188.33 08/07 10:43
→ suicidesquad: 關心但tldr, 幫忙餵gpt謝謝 223.138.231.22 08/07 10:43
噓 mist0310: 垃圾法官跟党 61.224.173.149 08/07 10:43
→ sheng612: 可憐啦 民主國家 好意思自己說 1.34.40.194 08/07 10:44
推 Roxsoulee: 覺得高以沒有抄襲的心態在打官司, 39.14.49.53 08/07 10:44
→ Roxsoulee: 卻沒有考慮到法院是以有抄襲的前提 39.14.49.53 08/07 10:44
→ Roxsoulee: 在填充判決理由,訴訟策略就失利了 39.14.49.53 08/07 10:44
→ sheng612: 你沒殺人被告殺人 法院已有殺人做前提? 1.34.40.194 08/07 10:46
→ sheng612: 有拉 青鳥最愛的國家就是這樣判 1.34.40.194 08/07 10:46
推 tribeswf: 你去提告法官會叫你滾回家 人家告你誣告 60.250.145.25 08/07 10:46
→ tribeswf: 法官也會叫他滾回家 60.250.145.25 08/07 10:47
推 j65p4m3: 無法阻止想升官的心 122.147.18.200 08/07 10:47
推 helloffx: 垃圾司法123.192.179.213 08/07 10:51
推 kusanhagi: 司法已經沒底線了 223.137.63.44 08/07 10:53
推 treeeasy: kevin190 要看你主客觀的狀況,修改文 111.71.64.59 08/07 10:56
→ treeeasy: 章客觀來說有沒有影響原來批評的內容, 111.71.64.59 08/07 10:56
→ treeeasy: 再者你修改文章是否主觀上可以證明就是 111.71.64.59 08/07 10:56
→ treeeasy: 要陷害別人。 111.71.64.59 08/07 10:56
→ PeikangShin: 白蓮聖教:網路封包還來的及嗎? 好 111.82.159.39 08/07 10:57
→ PeikangShin: 好幹好置底! 111.82.159.39 08/07 10:57
推 ronga: 大學就說沒抄襲了 高當然覺得沒抄去告 210.61.66.43 08/07 10:58
→ ronga: 結果法院覺得你明知有抄 .... 210.61.66.43 08/07 10:58
→ ronga: 根本亂判阿 210.61.66.43 08/07 10:58
推 lozupomelo: 乾那還是認定是抄襲阿== 114.137.94.161 08/07 10:59
推 sbilor: 奇文共賞 42.77.189.53 08/07 10:59
→ sbilor: 檢察官想升官,法官也想升官 42.77.189.53 08/07 10:59
推 treeeasy: 要‘’明知‘’且‘‘偽造事實’’,高 111.71.64.59 08/07 10:59
→ treeeasy: 案客觀來說論文那個版本都不構成抄襲, 111.71.64.59 08/07 11:00
→ treeeasy: 這學校認證過了,而高的主觀犯意也是法 111.71.64.59 08/07 11:00
→ treeeasy: 官臆測,明明有其他解釋空間,所以才會 111.71.64.59 08/07 11:00
推 PeikangShin: 八卦誰的論文自我抄襲 請承認好嗎 111.82.159.39 08/07 11:00
→ treeeasy: 被人認為是過度偏頗的判決,也超越先前 111.71.64.59 08/07 11:00
→ PeikangShin: !別拉低大家的水準 cc 111.82.159.39 08/07 11:00
→ treeeasy: 的判例,法官心證用太多,忽略客觀事證 111.71.64.59 08/07 11:00
推 rsdy: 以後醫生顏色不對,法官可以直接判畢業無效 1.171.199.244 08/07 11:01
→ rsdy: 撤銷執照 1.171.199.244 08/07 11:01
→ laptic: 按:這案不涉及檢察官 是自訴人和被告當面 180.74.216.72 08/07 11:02
→ treeeasy: 翁毀謗的是抄襲,可不是自我抄襲歐,別 111.71.64.59 08/07 11:02
→ laptic: 對質 = = 180.74.216.72 08/07 11:02
→ treeeasy: 偷換概念 111.71.64.59 08/07 11:02
→ changefly: 認同34樓,沒想到抽到的是綠法官 223.136.224.53 08/07 11:03
推 simdavid: 「有爭議」可以拿來當判決標準?笑死人 42.79.83.74 08/07 11:03
→ simdavid: 了。 42.79.83.74 08/07 11:03
推 jvc50: 會上訴 27.247.165.230 08/07 11:04
噓 TYUGHJBNM: 貼這麼長是三小 101.10.95.77 08/07 11:05
推 delmonika: 奇文共賞欸,我覺得未來臺灣碩博畢業不 39.10.10.193 08/07 11:05
→ delmonika: 用教授來洗臉了,全部由法官來判定哈哈 39.10.10.193 08/07 11:05
推 PeikangShin: 這天下最好笑的應該是講自己自我抄 111.82.159.39 08/07 11:07
→ PeikangShin: 襲 然後再去告人 蠢成這樣 高智 111.82.159.39 08/07 11:07
→ PeikangShin: 商竹市選出要嘛抄襲要嘛自我抄襲… 111.82.159.39 08/07 11:07
→ PeikangShin: … 111.82.159.39 08/07 11:07
噓 Mradult: 法官真噁,不敢說是抄襲,卻又句句影射 42.79.241.129 08/07 11:08
→ Mradult: 抄襲來判,跟食糞有什麼兩樣 42.79.241.129 08/07 11:08
推 NEWSUP: 這個判決書在論述故意的部分 簡直 114.39.20.148 08/07 11:08
→ NEWSUP: 是發瘋 邏輯錯亂 114.39.20.148 08/07 11:08
→ NEWSUP: 事後證明無抄襲 居然可以講成無關 114.39.20.148 08/07 11:09
→ NEWSUP: 事前故意與否,縮減告訴居然可以說 114.39.20.148 08/07 11:09
→ NEWSUP: 是心虛,以此推論簡直可笑 114.39.20.148 08/07 11:09
推 herro760920: 垃圾文組法官,講的又臭又長然後完全 223.140.84.245 08/07 11:09
→ herro760920: 心證不客觀,拜託去死一死啦 223.140.84.245 08/07 11:10
推 jacket7821: 太長了 看不完 210.61.51.127 08/07 11:11
推 king8: 太長了 講重點好嗎?= = 108.180.94.73 08/07 11:11
→ qday: 心證判決 哈。隨便你了 42.73.208.170 08/07 11:11
→ KuRaZuHa: 充滿垃圾廢話的判決書 61.57.97.237 08/07 11:12
推 PeikangShin: 會不會從初審輸到三審 可證我白蓮 111.82.159.39 08/07 11:13
→ PeikangShin: 的邏輯尊爵不凡 畢竟是老三 老大+ 111.82.159.39 08/07 11:13
→ PeikangShin: 老二怎麼贏 民主時代不是人多的硬 111.82.159.39 08/07 11:13
→ PeikangShin: cc 111.82.159.39 08/07 11:13
推 yesorno: 很棒的綠能你不能示範判決書 59.125.120.238 08/07 11:14
推 virus2017: 所以到底是怎樣算抄襲?? 101.8.134.120 08/07 11:15
推 treeeasy: 構成要件認定如此離譜偏頗反常,不給上 111.71.64.59 08/07 11:16
→ treeeasy: 訴的真會太扯,另外法官審判過程中要釐 111.71.64.59 08/07 11:16
→ treeeasy: 清的爭點,難道不會告訴被告嗎?所以高 111.71.64.59 08/07 11:16
→ treeeasy: 才會訴訟策略與方向錯誤?還是高的策略 111.71.64.59 08/07 11:16
→ treeeasy: 照正常情況是正確的,只是沒想到法官邏 111.71.64.59 08/07 11:17
→ treeeasy: 輯太離譜? 111.71.64.59 08/07 11:17
推 thedogwoof: 鬼島司法150.116.187.196 08/07 11:17
推 lulocke: 最高只管適用法條不是?220.136.192.231 08/07 11:18
推 treeeasy: 司法判決卻說服不了大多數人民,那才是 111.71.64.59 08/07 11:18
→ treeeasy: 民主法治國家的恥辱,表示主觀判決太離 111.71.64.59 08/07 11:19
→ treeeasy: 譜,贏了司法,輸了司法公信力。 111.71.64.59 08/07 11:19
→ inkli: 坐等政黨輪替之後 223.137.164.42 08/07 11:19
推 tdlions: 噁爛無下限的法綠220.138.154.181 08/07 11:20
噓 sendow: 抄襲證據跟學術單位的判定在哪?? 104.133.15.107 08/07 11:21
→ zoin: 每次看到判決書都很肚爛 廢話贅詞一堆..220.137.200.157 08/07 11:21
推 leechiungyi: 汪汪汪 27.51.27.85 08/07 11:22
推 Mradult: 肆.二.(一).2.在說啥啊?都認為食糞有誇 42.79.241.129 08/07 11:23
→ Mradult: 大說詞了,提告亦非無情有可原,但又說 42.79.241.129 08/07 11:23
→ Mradult: 不該貿然提告,是在工三小? 42.79.241.129 08/07 11:24
→ Mradult: 法官都知道食糞有誇大了,高不能以訟止 42.79.241.129 08/07 11:26
→ Mradult: 謗,還要被判刑 42.79.241.129 08/07 11:26
噓 mkcg5825: ⑶本案被告係經由辛辛那提大學授予博士 223.136.120.25 08/07 11:30
→ mkcg5825: 學位,因此有權認定被告是否構成抄襲情 223.136.120.25 08/07 11:30
→ mkcg5825: 事之單 223.136.120.25 08/07 11:30
→ mkcg5825: 位,應為辛辛那提大學之權責單位,既然 223.136.120.25 08/07 11:30
→ mkcg5825: 上開正式信函業已表明被告行為並無違反 223.136.120.25 08/07 11:30
推 aegiss: 誰說抄襲 101.8.131.162 08/07 11:30
→ mkcg5825: 學術倫 223.136.120.25 08/07 11:30
→ mkcg5825: 理或侵害著作權情事,就此事之認定,本 223.136.120.25 08/07 11:31
→ mkcg5825: 即應尊重辛辛那提大學權責單位所為之判 223.136.120.25 08/07 11:31
→ mkcg5825: 斷餘地 223.136.120.25 08/07 11:31
推 darkholy: 法官寫這些廢文可以濃縮成一頁就好了 42.77.98.45 08/07 11:31
→ mkcg5825: 阿你有尊重嗎幹 223.136.120.25 08/07 11:31
推 allenhome23: 司法被搞成這樣真的很可悲 114.140.113.52 08/07 11:34
推 supertsl: 怎麼推文有憨鳥在無邏輯自嗨… 49.217.122.36 08/07 11:38
推 blueman1025: 看起來跟一審理由差不多。法官認為 61.223.199.221 08/07 11:38
→ blueman1025: 學術歸學術,法院就是認為高增補修改 61.223.199.221 08/07 11:39
→ blueman1025: 論文就是自承瑕疵才有的行為,因此依 61.223.199.221 08/07 11:40
推 coc: 太長 218.211.154.37 08/07 11:40
→ blueman1025: 此行為判高有罪。至於陳時奮真假參半 61.223.199.221 08/07 11:41
→ ronga: 都說食糞誇大了 還不能告 真得莫名其妙XD 210.61.66.43 08/07 11:41
→ blueman1025: 的言論,或嚴厲或失真,但都情可有原 61.223.199.221 08/07 11:42
→ dreamnook2: 法院:我管你,我要我覺得 114.136.0.187 08/07 11:42
推 zznn8989: 雖小 遇到綠色狗法官 49.216.130.28 08/07 11:43
推 diskelvin: 法官死全家 111.82.28.145 08/07 11:45
噓 cloudsub: 雖然有諸多學術單位認定沒有抄襲,但是 101.10.238.213 08/07 11:45
→ cloudsub: 我不信,大概是這樣 101.10.238.213 08/07 11:45
推 Mradult: 食糞那種護航小智,抹高虹安的行為,法 42.79.241.129 08/07 11:45
→ Mradult: 官怎麼就不會揣摩他的本意了?他的誇大 42.79.241.129 08/07 11:45
→ Mradult: 都是帶有惡意的好嗎 42.79.241.129 08/07 11:45
推 blueman1025: 今天一二審法官就是認為有無抄襲那是 61.223.199.221 08/07 11:48
→ Mradult: 法官自己都心證抄襲了,高虹安不想爭辯 42.79.241.129 08/07 11:48
→ Mradult: 抄襲的部份,縮減範圍就變成心虛 42.79.241.129 08/07 11:48
→ blueman1025: 學術單位的事,但他們認為高心虛才去 61.223.199.221 08/07 11:49
推 Thorvs: 司法崩壞,法官直接當法盲,無視事實 101.10.166.139 08/07 11:49
→ blueman1025: 增補論文,動了啥內容法官不管這個 61.223.199.221 08/07 11:49
→ blueman1025: 法官的確是心證認定高有抄襲 61.223.199.221 08/07 11:50
→ pieceofcake: 寫那麼多字誰要看 一句話 撕髮迫害 101.10.11.107 08/07 11:50
→ pieceofcake: 不止心虛 她給檢察官的是修正後的論 101.10.11.107 08/07 11:51
推 Mradult: 一審直接心證抄襲了啦,二審在那邊繞來 42.79.241.129 08/07 11:51
→ pieceofcake: 文去提告 101.10.11.107 08/07 11:51
→ Mradult: 繞去,說有罪理由不是抄襲,才會改判 42.79.241.129 08/07 11:51
推 cloudsub: 瑕疵跟抄襲到底有何連結?腦洞大開 101.10.238.213 08/07 11:55
推 lukelove: 又在抄襲了 耖 36.231.154.16 08/07 11:56
→ justhappily: 用大量的文字遮掩不知道在寫什麼東西 114.43.31.148 08/07 11:58
推 lia910229: 先恭喜承審法官們準備高升比較實在 49.216.107.233 08/07 11:58